(上接一版)
郭彦林说,这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很大,因为作为生产型企业,新员工要花很多人力物力将他们培养成熟手,而这期间他们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大效益,一旦他们中途辞职,企业的辛苦付出就白废了。她还举了个例子,2014年公司招聘了一名应届毕业生,经过培养后成为化验员中的骨干,本已将他列入重用对象,但到2015年底,这名毕业生突然提出辞职,理由是想回老家安庆发展,这让企业措手不及。
长江精工钢结构的招聘专员夏大勇说,近年来,该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应聘毕业生,但大约只能留下一半毕业生。他告诉记者,一般技术类岗位培养一个新人,至少要一至两年时间,但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多时候转眼间就被其他企业“引进”了。“企业在招聘时之所以青睐高校毕业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可塑性较强,但如果毕业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草率就业、再草率辞职势必会影响用人单位的信任和好感。”
建议:不要盲目就业,应明确职业方向
“这几年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降低了心理预期,不再追求专业对口,这个‘先’、‘后’选择,反映出大学毕业生求职心态更趋理性。”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兴旺说,一边积累经验一边再寻找更满意的工作,这样的做法相对来说,比眼高手低,频繁地奔波于各大招聘会,或是坐在电脑前海投简历到各大公司的求职者来说更加务实。
“但先就业不等于盲目就业。”叶兴旺认为,毕业生在求职之前,应该先要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确以后的就业的方向,为自己长远发展做好考虑。“对大学毕业生来说,从低做起不怕,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确定的职业方向,如果没有目标,草率找份工作,只会导致自己以后的职业道路越走越狭窄,以后的‘择业’也是空谈。”他建议,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可先思索一下几个问题:能在这个岗位上取得成绩吗?能从中学到什么?“要找到准心,在每份工作中渐渐积累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招聘现场,六安和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李阳说,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无疑会影响企业用工稳定性,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损失,但企业在抱怨的同时,也应该从自身多做反思,“毕业生既然选择了你的公司,你就应该想尽办法留下,也许这一岗位不是他所向往的,但是可以通过在环境、待遇等方面的改进,以及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影响他,让他爱上这份本来并不是心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