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秀玲
“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法院独山法庭依法公开庭审理原告彭某诉被告宋某、杨某劳务工伤赔偿纠纷一案,现在开庭。”12月14日上午10时整,按照原定的开庭时间,审判员贾柏轩宣布开庭。在裕安区独山镇源潭湾村一户农家门前,庄严的国徽下,伴着鸡犬之声,原告与被告的代理人就工伤赔偿争议各自举证,双方辩论激烈。
记者了解到,裕安区人民法院自2015年11月以来推行“背包法庭”,在交通不便地区设立“巡回法庭”上门庭审的基础上融入科技手段,由基层法院庭审人员带上电脑、摄像头、4G网卡等设备,通过“便携式科技法庭系统”,对巡回法庭开庭现场进行实时拍摄、录制,并通过4G高速无线网络“即拍即传”将现场视频信息反馈平台,实现巡回法庭庭审现场直播,方便监督部门对庭审现场的实时监督,实现全程音视频录像及网上直播,将庭审开在百姓家门前,提供司法便民服务。
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两部DV摄像机,随着审判员、书记员、法警、原告、被告依次入席走向由条桌搭建成的审判席,特殊的“背包法庭”庭审吸引了周边众多村民前来旁听。
彭某诉宋某、杨某劳务工伤赔偿纠纷案的缘由还要从去年说起。2015年4月份,杨某在位于裕安区独山镇双峰村的老家盖房子,面积有200多平方米,杨某将此项工程发包给宋某施工。宋某找彭某去给杨某家盖房子,当时包括彭某在内的有八、九个人在给杨某家干活。2015年6月12日下午四点多钟,彭某在屋面弹线订瓦条子的时候,由于桁条头短了一点,彭某踩到板子,板子一闪,导致其失去平衡,从六米多高的屋面上摔下来,滚落到路边,当即昏死过去。宋某立即让人开车将彭某送到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现已出院,身体留下严重残疾。宋某垫付了大部分医疗费用,至于其他损失,彭某多次找杨某、宋某协商,两人均再无赔偿,彭某于是一纸诉状将二人告上法院。
该案原告因身体原因行动不便,独山法庭的法官们将庭审开到农家门口,方便当事人诉讼。在开展巡回审判过程中,针对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身边事、身边人开展生动具体的法治教育,法官主动承担起以案释法责任,帮助群众知晓和熟悉法律,培养群众的法治思维,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争取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巡回审判的宣传教育功能。“从来没见过可以在家门口打官司,真是稀奇。在家门口开庭,让我们也能学学法律知识。”在现场旁听的一位源潭湾村村民告诉记者,因为是同村,彭某现在的身体情况他们也了解一些,听说他要打官司,大家都担心他现在的身体吃不消在法院来回跑,“没想到,这法庭都开到咱山村村民家门口了,想得真是太周到了。”
“背包法庭”的庭审现场虽然在农家院落,庭审人员少,但是庭审过程是庄严而神圣的。两个小时的庭审过程中,没有人员随意走动,原被告代理人辩论激烈,书记员认真记录下双方的每一句辩论,最后让双方在庭审记录上分别签字。当日,气温低至零摄氏度,天气寒冷,书记员狄楠的双手由于长时间在电脑上打字,早已冻得发紫。庭审结束后,狄楠边给在场旁听的村民发放各类诉讼指南,边笑着对记者说:“能为当事人提供优质便利的司法服务,我们冷点不算什么,群众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如今,随时移动的“背包法庭”现已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不仅将庭审开到山区农户,更将司法移入了百姓心中,每一次开庭都是一次庭审直播,一次法治课堂,一次司法公开。庭审过程会通过4G无线设备时时传输回法院,同步录音录像,刻录光盘,并可以进行网上直播,即使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都能通过网络看到庭审现场。
“今年以来,裕安区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坚持‘互联网+’思维,切实加强司法为民工作,‘背包法庭’不仅方便了山区偏远地区百姓及部分行动不便群众的诉讼,确保了巡回法庭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还选择一些农村地区有代表性的案件如邻里纠纷案件、离婚诉讼案件等进行庭审,将庭审作为一次公开、生动的‘普法课’,为村民开展普法宣传。”裕安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杜梅表示。截至目前,该院开展巡回审判65次,其中运用“背包法庭”20余次,更好地做到了“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发展到哪里,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