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散制造产业寒冬

  本报记者 曹辰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趋缓,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双重负面效应持续发酵,导致制造业供需矛盾加剧。在我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制造业企业在今年冬天切实感受到了彻骨的“寒冷”,如何另辟蹊径,通过创新走出困境,成为政府和企业当前共同面临的重点课题。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制造业企业,在深刻感受到形势严峻的同时也看到了技术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羽绒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原材料的采购十分困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同时也给了客户很大的压价空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正处在原材料采购卖方市场和产品销售买方市场的双重不利局面。”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羽毛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荣江向记者讲述了当前企业面临的困境。

  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打破困局。在海洋羽毛羽绒制品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巨大的厂房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热火朝天的氛围与室外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张荣江告诉记者,在当前形势下,粗放的生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企业于今年年初专门出台了以“技术创造、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双创”系列活动,通过培养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技改升级,取得了显著效果。“我们对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改方案,凡是经过实施并给公司创造了实际效益的,都根据创造效益的大小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热情,也给企业带来了实惠。”

  思路上的变革和技术上的创新不仅让传统制造业迅速适应了当前的经济新常态,还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截至今年10月底,海洋羽毛有限公司实现了3.5亿元的销售额,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在同行业中位于全省第一位。“去年我们申报并获批了10项生产专利发明,今年我们又申报了5项,估计明年就能批下来。”张荣江笑着对记者说。 (下转四版)

  采访札记

  我市是集革命老区、大别山扶贫连片开发地区为一体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多年来依靠人口红利发展壮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是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部分企业甚至难以为继。在这种背景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技术改造成为企业面临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以应流机电、恒瑞新能源、胜利精密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六安,不仅顺应了我市绿色发展、跨越崛起的总体思路,也为过去依靠“人海战术”闯市场的传统企业提供了启示。在“寒夜”中前行,创新犹如耀眼的火炬,不仅为我市广大制造业企业照亮了道路,也为他们在寒冬过后迎接生机勃勃的春天提振了信心。

 选择年月
<2016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创新,驱散制造产业寒冬⊙智慧照明亮相皋城⊙我市强力推进健康脱贫工程⊙坚定不移树牢核心意识——一论扎实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迎驾集团品牌价值超百亿⊙毕小彬主持召开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专题研讨“一个树牢、三个看齐”⊙中心城区小街巷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启动⊙舒城县图书馆荣获“读者心中最美”称号⊙本周日皖西学院有毕业生专场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