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与分享中品味中国茶——记新西兰中国茶文化推广人黄荔红

  新华社记者 田野 宿亮

  酒精炉上的铁壶冒着水汽,壶里煮沸着城外取来的泉水,嘶嘶作响。明舍是坐落在惠灵顿市区小街上的一间中国茶室,平日里,步履匆匆的路人可能轻易与它错过。但每逢茶室活动,温暖的灯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洒落街道,行人难免好奇,用余光打量着狭长空间里的东方茶道仪式,既神秘,又温馨。

  明舍每周对外营业3天,每天5小时,但如果未预约就来,结果大多只能隔窗而叹。明舍的主人黄荔红本职是一名会计师,从小在福建茶文化中长大,对茶的热爱在她来到新西兰后15年间不断蔓生,促使她年过半百后决定放慢脚步,精进茶道,与人分享。

  黄荔红身着中式布衣,留着过耳短发,谈起茶道,可以一讲便忘了时间。经营明舍一年间,从个人爱好发展成为宣扬茶文化的窗口,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黄荔红收获了许多感动和感悟。

  不久前明舍在惠灵顿市区植物园举办了一次室外品茶活动,铺设茶席,与路人分享茶饮,希望借此传递一种安静的力量,抚慰11月份刚刚经历地震的新西兰人。

  活动当天,不少在植物园散步的当地人被这幅画面吸引,围上前来,席地而坐,品茶论茶。一位毛利朋友阿比盖尔告诉黄荔红,毛利文化认为,地震是地球母亲创造新生命的阵痛,人类能做的就是平静面对与接受,帮助“母亲”迎接新生,修复伤口。对地震的这一解读让此次分享活动于宁静中增添了些许亮色。

  每当有人到茶室相约品茶,黄荔红都会精心布置一番,令客人所处的环境与所品茶叶的气质相互辉映,加深对于茶文化的体验。黄荔红说,通过茶与茶道,她希望向文化背景各异的友人传递一个信息:“中国茶的魅力在于爱、尊重和分享,以及与自然的和谐。”

  一次,一对当地年轻情侣相约前来品茶。黄荔红选定了两种乌龙茶,一种是产自新西兰北岛、经过20年引种培育的“杰境”清香乌龙;一种是产自中国福建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她说,“这一席茶,虽是待客,但更是自己对生活之美的温柔相待。”

  乌龙的清香,令这对情侣回想起夏夜徒步时头顶的星空,新西兰灌木林间的青草气息;大红袍的甜香后味,则像是父亲在圣诞节用木制模具烤出的蛋糕上葵花籽的香气。品茶当中,两个新西兰年轻人不时握住对方的手,分享体会。这一幕也深深触动了黄荔红:如果能在品茶时找到契合自身经历的共鸣处,任何人都会了解、甚至爱上中国茶。

  为此,黄荔红更大胆地与朋友和艺术家们尝试跨界雅集:茶与动漫、茶与音乐、茶与插花……从各种艺术形式中寻找与中国茶的共鸣。

  黄荔红的丈夫艾伦是一名新西兰的摇滚音乐人。在艾伦看来,他所钟爱的普洱茶后味中潜藏了单麦芽苏格兰威士忌的芳香,强烈且迷人。艾伦还专门创作过一首与普洱气质相近的歌曲《世间有你》,在一次活动中用他醇厚的嗓音分享给朋友们。

  黄荔红也会不时参加各种当地活动以传播茶文化。在孔子学院为一所中学学生演示茶道时,一群十几岁的学生们吵嚷着跑进教室,当看到涓涓细流从壶嘴冲向杯底,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

  “有些孩子第一次见到中国散茶,觉得非常新鲜,有些闻到茶香方被触动,”黄荔红嘴角上扬,“在这三四十个孩子中,可能总有一两个孩子心里会播下茶的种子,之后,就可能发生更多的故事。”

  (新华社惠灵顿12月12日电)

 

 选择年月
<2016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在爱与分享中品味中国茶——记新西兰中国茶文化推广人黄荔红⊙比尔·英格利希获任新西兰政府总理⊙决战阿勒颇⊙扶贫蔬菜诞生记⊙联合国谴责开罗恐怖袭击事件⊙未来可穿戴设备或靠人体运动供电⊙委内瑞拉最大面值纸币将在三天内退出流通⊙关于启用公路卡口、违停自动抓拍设备的公告⊙便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