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城、独角兽及其它

  我们都知道,六安又叫皋城,可是为什么叫皋城,你知道吗?

  “皋城”这个名字,来自于“皋陶”,皋陶(读音yao)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由于上古时期,我国的文字尚未成型,关于皋陶的文字记载,很多都是后人根据臆想或是推测的结果,大多不可信,而且不同的史书说法也不相同,甚至有些说法明显是荒诞不经的。例如说,少昊之女女修,有一天看见东方飞来一只巨大的玄鸟,在黄连树上生下一颗鸟蛋,女修带回家并吞下这颗玄鸟蛋,经过十月怀胎,最后生下皋陶,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尽管都是传说,但现在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皋陶是黄帝的长子少昊的后裔,东夷部落的首领。《帝王世纪》上说他生于山东曲阜的少昊之墟。曲阜,属于偃地,因而舜帝赐皋陶为偃姓。传说皋陶生于尧帝统治的时期,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因而奉为中国司法的鼻祖,他以正直闻名天下,被尊称为“狱神”,是尧舜禹时期的重要人物,后人把皋陶与尧、舜、禹一起,并称为“上古四圣”。

  传说皋陶的外貌奇特,皮肤为青绿色;他的嘴唇突出,很像鸟喙,据说这是至诚的象征,具有精灵的特性,因而能明白决狱,能洞察人情。史书上说皋陶任大理的时候,判案公正准确,不冤枉好人,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天下无虐刑、无冤狱,所以,社会上的那些作奸犯科的人,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心里非常畏惧,于是纷纷逃离到别的地方,一时间,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也正是因为这些成绩,舜帝极为欣赏器重皋陶,最后把他封于皋,“皋陶”由此得名。

  相传皋陶在掌管司法时,首创了监狱,用于监管和囚禁犯罪的人,从此,“皋陶造狱,划地为牢”这种说法正式流传下来,而造狱的皋陶自然也就被尊为“狱神”,成为监狱中最受尊敬的神灵。无论是监狱官还是犯人,都会经常虔诚地向这个“狱神”朝拜。

  过去人们认为,监狱是充满晦气的地方。对于死囚,这里是阴阳分界的地方,通过这里他们走向阴间,而其他的犯人,因为做了恶行,也是不洁污秽之人。因而凡是到监狱来的人,都会拜狱神,恳请神灵保佑,不要让这种晦气沾染到自己。狱官参拜狱神,目的是表示自己替天行道,让狱神保佑自己和家人一切平安,囚犯进来以后,担心自己遭受酷刑死在这里,所以会参拜狱神,保佑自己能够健康地活着出去,而那些死囚,朝拜狱神的目的,是保佑自己早日投胎做个好人,下辈子不再受血光之灾。

  因此,皋陶在监狱之中,一直受到很高的供奉。

  舜死了以后,禹继位,皋陶又继续帮助禹治理国政,在皋陶极力辅佐之下,大禹治水成功。为了表彰皋陶的品德和功劳,禹选定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但皋陶病逝在禹之前,最终未能继位。皋陶死后,安葬在“六地”,六地,即今天的六安境内,皋陶的墓地就在六安东十里头,后来,禹为了表达对皋陶辅政的感激,就把今六安、英山一带封给皋陶的子孙。

  皋陶的后裔聚集六安以后,便在这块封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繁衍下来,因而,六安也就有了“皋城”之说。

  在六安中心广场的入口,坐落一座巨大的雕塑——独角兽,它是我们六安的重要标志之一,可是,你知道六安为什么要竖立这个雕塑?这个独角兽是干什么的呢?

  独角兽,真正的名字叫獬豸(读音:xiè zhì),它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形似麒麟,因其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相传它双目明亮,能够辨明是非曲直,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就会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处死的人用角抵死,所以,犯法者见到独角兽都是非常害怕。

  皋陶曾是尧帝的邢官,据传他饲养了一只独角兽,皋陶治狱判案的时候,就带上独角兽,每当遇到难辨是非、疑难不决的时候,就以独角兽来帮助判案,裁决从未有差错,每次都是准确无误,于是,独角兽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因而,独角兽又称“法兽”。因为皋陶是司法鼻祖,六安又是皋陶的封地,独角兽也就成了六安城市形象的代表之一。

  传说独角兽有很高的智慧,它不仅能够明辨是非,而且还能看清善恶忠奸,特别是那些狡猾的奸臣,即使伪装得再好,它也能一眼看穿,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员,它会用角抵倒他们,然后吃下肚子。对于被陷害的清明官员,独角兽也可以帮助洗清冤屈,所以,历代皇帝都把它当作清平公正、正大光明的象征,监察执法官们自然也就把它当成了尊崇的偶像。

  中国的“法”字,最早就是源自“獬豸”,它是由獬豸演化而来,因而,獬豸也就成为“法”的化身。从先秦一直到明清,备受历朝推崇,“獬豸”的形象,始终也代表着廉明正直、执法公正,于是,它成了监察御史、司法判官的标志,在各种场合上经常被引用。

  春秋战国时期,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到了秦朝,正式把“獬豸”赐给御史作为饰志,执法御史都带着这种冠,人称“獬豸冠”。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一定是衙门中不可缺少的饰品,后来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一律头戴“獬豸冠”,身穿绣有“獬豸”图案的官服,所以,“獬豸冠”又称作“法冠”。即使到了现代,獬豸仍然作为法律的象征,很多法院门口,都矗立有獬豸的雕塑,既代表对中国法律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代表着公正、公平的执法精神。

 

 选择年月
<2016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让文艺生态风清气正⊙千古绝唱话《梁祝》⊙皋城、独角兽及其它⊙错拜⊙晚年⊙50位艺术家同画金安精品在六安预展⊙我市举办文创与资本市场对话交流会 ⊙金寨男篮获鄂豫皖篮球邀请赛亚军 ⊙闲话贵姓⊙磨子潭镇宋家河村村规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