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文化走出去

  杜学峰

  中国成为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这确实是个令人欣喜的成就。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不行,但同时,我们也不必太过沾沾自喜。看看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组成,占比较高的是珠宝、塑料装饰品,而书籍、设计和创意产业等领域的文化产品占比较低。文化产品出口仍需加强,说明文化走出去还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文化产品走出去,自身也需要来一场供给侧改革,要推进结构调整,不能简单地追求数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灵的契合。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了解,促进国民与国民之间相互沟通,在思想理念等方面进行碰撞、融合。这个过程免不了磕磕绊绊,但这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外国人对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感到非常好奇,他们有了解中国的需求。文化走出去,能够满足外国人这方面的需要。

  中国古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单就春秋战国时期来说,就诞生了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大家,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五彩纷呈。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有很高的建树,在科技领域同样如此。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在内的“四大发明”就是古代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世界领先,只是近现代才开始落后。文化走出去,我们根植于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应该有充足的文化自信。

  文化走出去,不能一味贪大求全,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要追求质量。提到美国,人们会想到好莱坞电影。提到韩国,人们会想到韩国电视剧。提到日本,人们会想到动漫。提到中国,会想到啥呢?全球时代,外国人为了中国人的荷包,甚至用中国元素讨好中国观众。《功夫熊猫》,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喜剧电影,美国人做得那么精致,从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这是值得中国业界思考的问题。发展文化产品,我们不妨采取拿来主义,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融入我国的创作实践。

  如今,国家十分重视文化发展,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文化走出去,在追求总量第一的同时,也要注重结构的优化。包括书籍、设计和创意产业在内的文化产品出口,应该成为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国内业界为之努力奋斗。中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产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从业者要告别浮躁心态,要坐得住冷板凳。文化从业者要注重原创,根植于中国古老、厚重的文明,对接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需求,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对接外国人了解中国需求的文化产品。

  文化走出去,重数量更要重质量。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文化业界要努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内蕴、气质。

 选择年月
<2016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你好,六安”——德国汉诺威“六安文化周”活动侧记 ⊙也说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