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平

深秋初冬时节,红叶芬芳,碧水传情。历时两天的《大六安摄影》“走进大别山,追随红军足迹”摄影创作采风活动,于11月13日圆满画上句号。
作为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重要发源地的金寨县大别山区层林尽染,风光无限,正是摄影创作的好时机。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老区的足迹,走进大别山,用心、用情,记录下老区人民的新风貌,展现大别山水的壮美景色。
12日上午一大早,我们坐上开往红色胜地的旅游车,来自不同单位的30多位摄影爱好者一路上欢声笑语,畅谈艺术创作的遐想。
上午10时30分,我们来到创作采风的第一站,中共鄂豫皖区委员会旧址——汪家老屋。据了解1938年6月边区党委在花石白水河汪家老屋成立,边区党委机关也驻在汪家老屋(也称新四军四支队后站)。在这里,彭康和、黄岩负责举办了3期党员骨干培训,为革命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摄影爱好者们在此不停地举起手中的相机,按下快门,记下这一抗战时期革命的人才培训基地——汪家老屋。
鸡冠寨是我们采风的又一站,这里曾是红军经过和驻扎过的地方,离马鬃岭景点6公里,是马鬃岭景区的北大门。这里地形似鸡冠,名鸡冠寨,岩高40多米,周不过数百米,然其形特异,陡如剑削,苍松倒挂其上,犹如生在空中,独具风姿,被人们称之为“小黄山”。
鸡冠山海拔407米,山陡而峭,山顶有古寨基,岩石上有古代插旗的洞孔,接近山寨的基部有一石洞,石奇洞幽,绵延十几公里,是人们猎奇探险的理想去处。摄影爱好者们来到这里,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声,啊!好美呀!快快来这里。你看那山顶的奇松,还有这石洞,再看这流水,人群中不停地有人在大喊大叫,快拍呀!本来在这里的采风时间20分钟,竟然用了近1个小时。大家好像还不尽兴,离开时还是一步一回头。
午饭过后,我们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当我们一行到来时,大湾村的村民汪达伟正在老屋前晾晒玉米,身后是即将建成的安置新房。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湾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就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了加快大湾村困难群众脱贫步伐,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和征求群众意见,大湾村扶贫移民安置点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即将完工,今年年底困难群众有望搬进新居。专业的摄影家、业余的爱好者,一个个来到习书记到过的地方,不停地举起手中的相机,定格美好。离开花石乡大湾村已近傍晚,驱车前往入住地——金马农庄。
13日一大早,我们离开金马农庄,来到马鬃岭自然保护区。该区是镶嵌在皖西大地上的一颗神秘而灿烂的明珠,是大别山北麓一座独具特色的自然宫殿,是一原始古老完整的绿色宝库。
马鬃岭核心区及周边自然鉴赏点多达60处,奇峰、奇松、奇花、怪石遍布全区,山景、水景、林景错落有致,相互辉映。摄影爱好者们架好长枪短跑,找好最佳拍摄点进行拍摄创作。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下每个人对自然美景的理解和感受,感受那融合着田野、山林与水岸气息的自然和亲切;拍出生态园内树木繁茂,植被优良,百花竞放,小河蜿蜒的自然生态之美。
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丁埠大王庙,管理员吕祥峰向我们介绍说:1929年5月6日(农历三月二十七,为立夏节),在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的组织下,共产党员周维炯、徐子清、肖方等人,领导了河南商城,南部(今金寨县西部)的和、乐两区农民群众举行了武装起义。6日晚,打入丁家埠反动民团内的周维炯,设计收缴了民团的武器,宣布起义,同时,起义农民分别解决了班竹园、吴家店、白沙河和南溪等地的民团。一夜之间,起义武装控制了和、乐两区。5月7日,成立了临时革命政权性质的农民委员会。5月9日,起义武装会师班竹园,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三十二师成立之后,立即展开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不久,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摄影爱好者们不停地看,不停地记,不停地拍,以专业的拍摄技法、独特的视角和丰富创造力的思维,寻找新颖的切入点,把看到和感悟到的美好瞬间装进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