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劳务输出 助力脱贫攻坚——市人社局负责人就《意见》相关内容答记者问

三B2300210.JPG

  问:《意见》的总体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答: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有限目标、逐步拓展”的原则,围绕“实现精准对接、促进稳定就业”总体目标,探索新形势下劳务输出促进贫困人口就业脱贫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从自发输出向精准输出转变、从无序输出向有序输出转变、从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

  问:根据《意见》,全市人社部门将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答:首先,精准识别,建库立卡。依据就业脱贫信息系统,组织精干力量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核实贫困劳动力的基本信息,做到基本情况、就业去向、就业需求、收入情况、联系方式“五个清楚”。实行村核、乡报、县统、市汇,层层把关,级级签字,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的工作模式,建立贫困劳动力资源四级数据库。

  其次,精准对接,加强协作。依托贫困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各县区根据本地外出务工习惯从事的行业,确定2-3个劳务输出协作基地,创建“求职需求”与“岗位供给”两个清单,重点开展定向式输出服务。加强工作衔接、信息共享,动态掌握劳务对接人员就业情况,双向互动,精准对接,高效匹配,促进外出务工贫困人员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稳定脱贫,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

  第三,精准培训,提升技能。根据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培训项目和资金,探索建立以精准扶贫培训为目标的综合性培训平台,以“适时、适地、适才、实际、实用、实效”为基本原则,通过精准识别培训对象、精准制订培训计划、精准组织,扎实推进。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储备式”技能培训。结合劳务输入协作地岗位工种需求和本县区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分类预测用工需求,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实现市场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愿望有效匹配,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打造一批市级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品牌,从根本上增强贫困人员的就业能力。

  第四,精准服务,稳定就业。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作为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由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的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服务,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平台的作用,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多渠道促进就业。主动契合本地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等“大户”的用工需求,促进当地转移就业。开发交通协管员、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就地就近安置就业。鼓励贫困人员参与本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特色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和小型创业项目,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大力支持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拓展贫困劳动力就业空间。加强部门协作配合,认真解决好贫困家庭农村劳动力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接续、安全生产培训、农民工子女教育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五,精准施策,提供支撑。对本地用人单位和扶贫基地招用贫困劳动者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通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形式实现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贫困劳动者,按规定给予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帮助其稳定就业;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对居家就业、家门口就业和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给予每月100元至200元的就业补助;对组织贫困劳动者居家就业或家门口就业的各类单位或实体,按照安置贫困劳动者人数,给予每人200元一次性奖励。

  问:如何强化责任,推进抓劳务输出促精准脱贫工作?

  答:10月17日、10月18日,市人社局分别召开局领导班子会议和各县区人社局主要负责人、劳务输出及就业脱贫工程负责人和经办人参加的劳务输出对接促脱贫工作部署会,传达省委副书记信长星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云飞指示精神,对做好劳务输出对接促脱贫工作做了详细部署。成立了“六安市劳务输出促就业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劳务输出促就业脱贫工作联络员制度,定期动态收集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劳务输出情况,加强工作指导。从10月起,全市人社系统建立了劳务输出促就业脱贫工作月报告、季总结制度,并将工作纳入就业脱贫绩效考核。

  下一步,各级人社部门将主动加强与扶贫、财政、农委、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的会商协调,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机制、灵活有序的组织协调机制、无缝对接的劳务服务机制和渠道畅通的劳动维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市直、各县区人社部门将采用会议调度、情况通报、实地督查等方式,加强对本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及劳务输出促就业脱贫工作的指导和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

  问:作为劳务输出促脱贫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精准对接将如何实施?

  答:目前,全市已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摸底调查工作,建立了乡镇贫困劳动者就业脱贫和转移就业信息台账,录入贫困劳动者信息共26.1万人,市人社部门将其中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劳动者3.7万人单建数据库,并按就业形态分为四类:劳务输出就业1325人、本地用人单位就业7329人、居家就业家门口灵活就业5926人、自主创业131人。

  本月底前,市人社部门将把劳务输出就业的1325人按就业地(省、市)分类,由县区人社局深入本辖区贫困劳动者的输入地,通过与当地人社部门和我市驻外机构、协会、商会协作,签订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服务协议,为劳务输出贫困劳动者提供精准对接和就业状况动态跟踪服务,并及时更新系统信息。

  12月底前,市人社部门将对本市用人单位就业7329人按就业所在县区和单位分类,由输入地县区人社部门主动为在本县区就业的贫困劳动者提供市内跨县区精准对接和就业状况动态跟踪服务,由户籍地县区人社部门及时更新系统信息。

  明年3月底前,各县区人社局将根据本地外出务工习惯从事的行业,通过在外创业者协会、商会、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乡村劳务输出带头人等途径,每县区确定2-3个劳务输出协作基地,创建“求职需求”与“岗位供给”两个清单,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储备式”技能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者每年都能接受至少一次免费培训,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切实帮助贫困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并推荐就业,达到了就业增收的良好效果。

  同时,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为贫困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服务,每个区县每年将举办2至3次扶贫专场招聘会(或劳务输出对接招聘会),每月组织1次送岗位信息下乡入村活动。市每半年集中组织1次省内外企业赴贫困地区开展现场招聘活动。10月27日在金寨县举行的2016年安徽省“就业脱贫服务月”劳务对接(合肥·六安)专场招聘会上,合肥、六安、金寨的67家用工单位及省、市就业扶贫基地提供了6200多个适合于农村贫困劳动者就业的岗位,活动中,合肥、六安两市人社部门签订了《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劳务对接协议书》,省级、市级就业扶贫基地还与贫困劳动者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问:今年以来,我市就业脱贫工程取得哪些成绩?

  答:今年以来,全市人社部门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要求,精心组织安排,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全市就业脱贫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市已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摸底调查工作,全面建立了乡镇贫困劳动者就业脱贫和转移就业信息台账,录入贫困劳动者信息26.1万人,其中,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劳动者3.7万人。开展了就业扶贫基地招募工作,引导我市热心公益、待遇较高、交通便利的21户国有及民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就业扶贫基地,帮助贫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参加各类就业技能培训1740人,推荐到就业扶贫基地和用人单位就业7329人(其中通过劳务输出就业1325人),居家就业、家门口就业5926人,自主创业131人。发放各类就业脱贫扶持资金790万元。

  (本栏组稿 苏成玉 孔庆好 本报记者 储勇)

 选择年月
<2016年1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推动劳务输出 助力脱贫攻坚——市人社局负责人就《意见》相关内容答记者问⊙“双创”火爆高校——创业教育如何让梦想照亮现实⊙浙江绍兴:冬日鱼干飘香⊙百余城市举办“年货购物节”⊙广西在贫困地区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