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电站建成了,预计年收益能达10万余元,可这么多的资金是“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管。“我们只能将计就计成立一个公司、注册一个三资账号,钱由镇里的三资管理中心直接打入贫困户的一卡通。”据宋保龙介绍,电站收益作为村集体资金发放给贫困户,最大的好处在于“造血扶贫”,即贫困户不再直接获得资金,而是通过发展产业获取资金奖励,光伏电站因此变成了一台“动力机”,形成激励机制,鼓励全村贫困户靠双手脱贫致富。
“刚刚我们利用发电的钱为光伏电站买了保险,这下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会打坏光伏电板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验收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项目,并将过冬所需的棉衣、棉鞋给政策兜底的贫困户送去。”村里有扶贫电站,镇村干部的心定了,无论“阴晴圆缺”,脱贫是迟早的事。
贫困户带着土地做股东
“一口气收了八年的租金,接下来就等着按毛果收成比例拿分红了,日子会一天天越变越好的!”作为但家庙镇观音岩村的低保贫困户,熊先圣先前的生活可谓是如牛负重、一贫如洗:“妻子因左腿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兄长因脑部疾病常年吃药,十余岁的女儿正当需要花钱读书的年纪……”直到村里引进了金马公司发展油茶,他通过流转土地获得1万元收入的同时,转身变成“股东”拿得分红,彻底走出了穷苦的“阴霾”。
在观音岩村,像熊先圣这样通过荒地流转“摘穷帽”的贫困户共33户95人,截至2016年底,就有7户28人得偿所愿。自2012年起,该村便因地制宜地开展招商引资,利用本村闲置土地多的优势,引进金马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东之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高产油茶项目。多年来,该村流转了近15000亩、涉及19个村民组的荒山荒地。“公司给予农户林地承包经营权租金每亩50元,一次性支付八年租金,八年后按毛果收益的16%给农户分红。”但家庙镇分管扶贫的副镇长陈宪荣详细解释道,“若是八年后油茶效益低,公司则支付每亩每年120元作为当年林地租金,当然这是最后的办法。”
出租了“相依为命”的土地,贫困户又该何去何从?该村与企业签下“契约”,流转土地的同时必须附带企业用工“倾斜”等相关条陈,村里的贫困户陈克霞就是这项“承诺”的受益者。由于丈夫车祸身亡,陈克霞瞬间失去了经济来源,村委会知晓后,将其领进了金马公司、东芝源公司的油茶基地,公司第一时间给她安排了除草施肥的“轻巧活”。每工日50元,每月最低务工二十天,仅在油茶基地里一年最低就能拿到8000元,陈克霞终于再次见到了生活的曙光。“现在在村里,公司的油茶基地就是个“宝”,不能出门的老弱病残都指靠它过活,如今已容纳贫困户60多户,150余人。待到油茶果实累累时,采摘、运输、加工、销售等用工的职位会越来越多,收益也越来越大……”看着日渐富裕的小山村,陈宪荣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