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些往事

  曹承芳

  怀着虔诚学习的态度,用一个礼拜的时间,通读了《难忘的岁月》文稿,感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全书收录的十七篇文章,大至可以分四大篇章,一为敬仰篇章,有七篇文章,充分表达了洪祥同志对领袖、传人,对老红军、老将军、老战士,对老领导、老干部的情与爱。二为工作经历,有九篇文章,充分表达了对同志、对群众的情与爱。三为情系关工篇章,充分表达了洪祥同志对下一代、对孩子的情与爱。这种情与爱,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大爱”,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这种情与爱,也正是洪祥同志高尚人品的真实写照。四为光彩照人的画传。细读每篇文章,品味每幅照片,我对洪祥同志更加肃然起敬,同时也让我回忆起在金寨工作期间,在“班长”洪祥同志的带领下经历的那些往事。

  1978年6月地委任命我为金寨县革委会副主任,当年8月,时任地区计委副主任、驻徐冲公社斗批改及抗旱救灾工作组长的张洪祥在一次会上汇报减负以及斗批改、抗旱等方面的情况。我第一次知道了张洪祥的大名,时间不长,张洪祥就留在金寨任县革委会主任。1981年张洪祥接任金寨县委书记。1983年张洪祥调六安任地委秘书长。多年来洪祥同志一直都是我尊敬的领导和师长。

  时间像河水一样从指缝间流淌,不经意中我们离开金寨这片热土,已有20多年了,但在金寨工作多年的情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几年的风雨历程仍历历在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那几年,是金寨县老百姓生活最艰难困苦一段时期。由于十年“文革”极左路线的影响,山区自然环境遭严重破坏,许多地方出现大山开到腰、小山开到顶、树光石头出、抱着石头哭的现象,这个时期也正是工作量最大难题最多的时期,因病、因伤流散在乡的红军战士很多,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库区10万移民安置补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安置等,这些棘手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时任县革委会主任、县委书记的张洪祥以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气度带领县几个班子,抓机遇借东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大胆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调查研究民生、民生,在农村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果断实行林业“三定”,封山育林、搞好水土保持。纠正冤、假、错案,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那时县委主要负责人接待老百姓上访的多,迎接上级部门来检查的多,下乡访贫问苦的多。几乎每天晚上都开会,节假日从不休息。特别是1978年平反冤假错案时期,洪祥同志吃饭有人等,家门口有人看,走路有人跟。

  洪祥同志对金寨这片红色土地有着炽热情感。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积极筹建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当由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落成时,县委决定召开纪念立夏节起义胜利54周年大会。那次纪念大会,许多少小离家参加革命南征北战的老红军回来了,老将军回来了,他们的亲属子女回来了。在亲人面前,洪祥同志如实汇报了金寨老区人民的生活状况,从而引起了眷念家乡的老将军们的共鸣。打这以后,洪祥同志无论是在接待回乡探亲老红军、老将军、还是赴北京汇报工作,都在为老区人民呼唤。呼唤老区人民为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并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拍摄《老区人民的呼唤》电视专题片,讴歌老区人民为革命战争牺牲十万英雄儿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修建两大水库,奉献十万亩土地及十万群众移民搬迁等奉献精神。《老区人民的呼唤》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心。金寨县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扶贫县之一,国家科委扶贫工作团和国家广播电视局讲师团进驻金寨,帮助金寨寻求脱贫之路及解决师资力量奇缺的问题。解放军6支医疗队进村入户调查地方病和治疗疑难杂症,培训医用人才,装备区镇中心卫生院,为金寨培养了一批扎根山区热爱家乡老百姓的医务工作者。

  洪祥同志不仅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担当,而且能忍辱负重。1980年,金寨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为搞活山区林业生产,在与湖北省河南省交接处,设竹木贸易货栈试点。结果事与愿违,部分地方出现乱砍滥伐,山林遭到破坏。面对此情,洪祥同志同在家的县委常委商定后,当机立断下令关闭了货栈。在责任面前,洪祥同志也没有推卸责任。当看到书稿中《蒙冤的岁月》一文在“三反”中被诬陷成假“大老虎”的回顾,使人感到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三反”中受到残酷的斗争,但他却胸怀坦荡在文中写到:“事实证明,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伟大的‘三反’运动是及时英明、正确的、完全必要的。自己受到莫须有罪名的冲击,是对自己清廉的洗礼,也是一次严肃的政治考验,为自己后来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清白做人,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反’不反,党就变质。”怪不得,对有人误责他办货栈“破坏山林”时,他只是笑而不答呢!我从中领会到“荣辱不惊”是一个共产党员成熟的重要内涵之一。

  洪祥同志以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为榜样,时时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几乎都是步行。除梅山镇外,不论到哪个乡镇当天都不能返程,而且食宿困难。作为班长的张洪祥带头下乡蹲点驻村,十天半月是经常的事。洪祥同志的老家在山东,兄弟姐妹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妹妹的女儿千里迢迢从山东来金寨找当县委书记的舅舅安排工作。这可给洪祥同志难住了,一是县里工厂、企业少,二是用工要有计划,三是县里待业青年多,而且老红军、老干部子女符合招工条件的青年也多;妹妹家生活困难,作为兄长安排一个孩子就业也是应该的,但在当时真是难于上青天。我们那时好几个人都在县委食堂就餐,看见洪祥同志带着外甥女也在食堂吃饭。山东姑娘原想奔着当官的舅舅,跳出农门,安排个工作改变命运。但几天后,只看见洪祥同志一人到食堂吃饭,我们问山东姑娘哪里去了?他告诉我们,劝回山东了!现在回想起来,洪祥同志的一个“劝”字,讲的轻松,做起来是多难啊!在洪祥同志身边工作的几年,虽感到工作很累,但心不累。他事业心强,作风民主,以身作则,待人坦诚,很少看他发脾气。

  在洪祥同志的带领下,县里几套班子成员团结、气顺。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赢得了老区人民的厚爱和上级党组织的信任。

  时至今日,洪祥同志在金寨工作那些年所做的奉献,已深深地镌刻在老区人民的心里,在金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会为洪祥同志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想,这对洪祥同志来说,是他人生中最值得欣慰的事了。

  情深笔头涌。本只想写点读后感,谁知提笔就刹不住了。还是搁笔吧。就以此文作为书的跋吧。

 选择年月
<2016年1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想起那些往事⊙白马尖随云断想⊙游白马尖有感⊙大别山冬韵(国画)⊙面对一座山⊙这一切比什么都好(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