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瑞 王元军 陈力 文/图

红军路、会师路、长征路……在会宁县,走在这些颇具地方特色,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为历史背景的道路上,老人三五一群在路边晒着太阳,忆苦思甜。一群群放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穿梭在人群中,不时发出纯真的笑声,一幕幕祥和、安宁的生活情景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正如毛泽东当年所说:“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生活好着呢!城市变美了,生活更幸福了!”11月3日上午,在会宁县体育馆门前,70多岁的县老年人协会会长王文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他当过教师,做过电影放映员,后来在县交通局退休。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潜移默化地贯穿他的一生。退休后,他成立老年人协会,经常参加县里开展的各项弘扬红色文化的演出活动,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组织老人们参加义务劳动。协会还自费坚持出版刊物《桃花山》杂志,弘扬长征精神,讲述长征历史。“会宁人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变得更好,城市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党的带领下,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幸福安康的新长征路。”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王雪娟,是会宁县广播电视台的一名工作人员,她也是一位红军的后代。她的外公高文秀,祖籍四川巴中,高文秀9岁时,加入了途经巴中的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长征期间,高文秀担任勤务员,爬雪山过草地,一路艰辛走完长征路。因为身体的原因,在红军胜利会师后,他留在了会宁县成家立业,1976年病逝。每到假日或闲暇时,家人都会来到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看着在展厅里外公的名字,时刻勉励自己,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谈及外公对家庭的影响,王雪娟印象最深的,是长辈们一直教育她“忆苦思甜”。“妈妈是农民,舅舅是工人,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家里人仍然保留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家风,与后人总结的长征精神不谋而合。作为一名媒体人,又是红军的后代,她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不仅要把红军长征精神宣传好,还要以身作则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而实际上,勤劳淳朴的会宁人正在这样做。王雪娟告诉记者,今年是会宁县大旱之年,很多地方的重点农作物玉米、马铃薯因干旱导致减产或绝收。她在深入受灾农户家中采访时,让她感受尤为深刻的是,受灾户虽然损失惨重,却没有怨声,而是坚定信念,坚信来年丰收,长征精神已经潜移默化的植入他们的灵魂中。
会师楼、会师村镇银行、会师超市、会师餐厅……漫步在会宁县城的大街小巷里,很多以“会师”命名的地方时刻都在提醒着路人,这是一座以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而闻名的城市,长征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