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飞速发展奏出绿色振兴最强音——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聚势腾飞





转型跨越的六安,思变求新;绿色振兴的六安,聚势腾飞。
如今的皖西大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川流不息的物流车辆,轰鸣不绝的生产机器,忙碌不停的工人,时时都能触摸到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跳动脉搏,处处都能感受到一股股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劲风热潮。
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六安的现代化”,这是六安各级干部的信条,多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一个集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革命老区、大别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成功驶入了工业化的快车道。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六安工业取得了骄人成绩。
“十二五”期间,六安市GDP年均增长9.2%,总量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79户,其中,产值过亿企业457户,10亿元企业19户,50亿元以上企业1户。在六安投资的国内500强企业35家,上市公司77家。发展方式在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3.5:42.3:34.2优化为2015年的19.2:46:34.8,二产比重进一步提升,工业化率达到38.5%,较2010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工业投资近2000亿元,引进绿色产业项目比重达75%,较“十一五”提高2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在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快于规模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5.3%,增幅居全省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增72家,达到93家,产值年均增长42.7%,增幅居全省前列。发展质量在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全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16.1万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28万元/人,提高了74%。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博微长安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申请发明专利4600多件,是“十一五”的9.8倍,授权发明专利516件,是“十一五”的12倍;2013年我市首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推进绿色振兴 提升产业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市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工业强市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为加快老区绿色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青山绿水是六安最大的资源,绿色是六安优势所在。大别山的水、特色农产品、道地中药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孕育了六安的特色产业,六安逐渐摆脱了农业大市的标签,形成了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重点产品”的发展构架,形成了以应流集团为代表的高端装备集群,以星瑞齿轮为代表的齿轮变速箱集群,以江淮电机为代表的机电集群,以迎驾集团为代表的绿色食品集群,以胜利精密为代表的电子信息集群,以九仙尊为代表的生物健康集群,以金寨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集群,以中植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集群,以中至信家居为代表的家居集群,以霍邱铁矿为代表的铁基新材料集群。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集群,成为六安新时期工业经济的名片。
大别山独特的山水资源,是绿色食品的鲜活来源,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灵芝、霍山石斛、皖西白鹅、香醇的美酒、甘甜的山泉水、精品茶油,北纬30度线蕴藏的地道食药材,唱响了六安绿色食品和生物健康产业发展的号角。六安绿色食品广受市场青睐,迎驾贡酒、野岭剐水、天地精华矿泉水、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金寨灵芝等品牌全国闻名,“大别山药谷”、“六安茶谷”蛮声海内外,“六安茶谷”品牌价值达到219亿元,居全国同类园区第二位。
新兴产业崛起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借助合肥都市圈区域品牌,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围绕省会合肥发展产业配套和资源集聚,培育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六安工业新的增长点。
杭埠,一个不起眼的边界小镇,“靠着省会好乘凉”,短短三年时间,发展企业40余家,累计完成投资近200亿元,集聚了胜利精密、吉晟机器人、中鑫模具、沃特玛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并成功引入华夏幸福战略投资,成为合肥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金寨县,一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主动求变,走出了革命老区产业扶贫的特色之路,2015年获批创建国家首个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已建成光伏发电近200万千瓦,形成了以光伏发电和光伏组件生产为主,抽水蓄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垃圾发电为一体的新能源集群,金寨先进光伏制造纳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试验工程。叶集,从一个两省交界的集镇,发展成为省级改革试验区,2016年正式升级为六安市的行政区,历经40年的发展,成为全国建筑模板之乡、华东最大木材集散地。近年来,叶集致力产业转型升级,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引进了中至信家居等知名企业,打造中国中部家居基地,今年获批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单位,叶集木材加工通过品牌建设和价值链延伸,实现了传统行业的成功转型。
加快调转促 锻造合六叶工业走廊
加快工业发展,关键在深化调整,核心是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按照“完善政策规划、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发展理念,着力描绿工业发展主色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唱响绿色工业发展好声音,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工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双赢”之路。
日前,《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已通过评审。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快绿色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心一廊、一谷一带的核心工程之一。
打造合六叶工业走廊是推进六安绿色振兴的重要平台,是六安实现东西双向开放发展的脊梁,是一条核心轴、工业主轴、发展龙脊。通过这条主轴,带动全市融入合肥经济圈,承接长三角,同时开拓西向通道,形成首尾呼应、区域联动的成效。
合六叶工业走廊上现有9大工业园区。目前,9大工业园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4家;这些园区已经形成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机电家电、新能源、木竹加工及家具制造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金安(城北)开发区的电机产业首位度达到60%,叶集的木竹加工达到65%,金寨现代产业园的机械及零部件加工达到68%,六安开发区的装备制造达到32%,裕安开发区的新材料达到31%。园区内亿元企业突破250家,占全市总数的60%,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未来,我市工业发展将通过推动合六叶工业走廊交通、能源、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建设,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机电家电、新能源、木竹加工几大产业,力争让六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30%以上,亿元企业达到400家,10亿元企业达到20家,培育2-3家百亿企业,形成一批百亿级的产业集群。
做好绿色文章 加快绿色振兴步伐
今年召开的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绿色是六安优势所在、希望所在、出路所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加快调转促步伐,培育壮大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统一。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以绿色发展为中心,挖掘比较优势,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健康、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着力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提升装备制造业的首位度。力争到2020年,六大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装备制造业比重达25%以上。坚持集群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和新增长点。重点培育六安电机、六安齿轮、六安绿色食品、衡山高端装备制造、杭埠电子信息、金寨生物健康、霍山生物健康、叶集家居制造、霍邱铁基新材料等几大特色集群,建成一批百亿级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优势平台,围绕“一心一廊一谷一带”绿色发展主平台,重点推进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建设,打造六安工业经济的增长极、绿色工业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按照“一条主轴、两个组团、三个节点”的总体布局,以园区为主体,明确首位产业,注重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兼顾自身发展与互补互助,提高产业关联度,打造工业绿色振兴的优势平台。
拼搏奋进,逐梦前行。全市工业发展步履铿锵,取得成就振奋人心:一组组令人欣喜的数字指标,见证了六安工业经济的辉煌成就;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释放出六安策马奔腾的强大活力。六安工业发展在转型升级、绿色振兴的道路上必将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成链蓬勃发展
我市十分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十三五”时期六大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环境等措施,电子信息产业扬帆破浪,产品实现了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和支撑点。据统计,前三季度,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8.5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9.3%,增长74%,其中胜利精密拉动该行业增长53.1个百分点。
六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特色明显,以天通电子、横店东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专用材料,以徽创电子、科发信息为代表的电子元器件,以胜利精密、物宝光电为代表的高端计算机制造,以启圆电子为代表的通信设备制造,以永成电子为代表的高端电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新引擎。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造链。安徽胜利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的专业精密结构模组制造服务企业之一,目前已建设了一批投资超30亿元的计算机零部件、通信系统设备和新型显示产业项目,建成了以胜利精密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形成了龙头企业强势拉动、产业集群整体推进的良好产业发展格局。
以中小企业为“羽翼”补链。以胜利精密制造为龙头拉动造链,一批中小企业为代表的“补链”生力军,借势“龙头”上下吸附,将产业链不断向纵向延伸,产业集群初显规模。为该企业生产镁合金件、笔记本电脑外壳塑料件、一体机外壳塑料件、电脑内置件、触摸屏等电子产品配套的企业有20多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企业数量和效益年均增长速度达30%以上。
以科技创新为“品牌”聚力。开展协同创新,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对接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设和优化一批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推进产品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杭埠电子信息产业园内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2项,企业标准38项。如胜利精密研发的聚碳酸酯薄膜高密度微孔冲制技术能做到0.18mm孔径,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吉晟精密研发的高精密谐波减速器机器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两化融合引领“智能制造”新发展
在刚刚闭幕的珠海航展上,应流集团研制生产的轻型直升机和涡轮发动机,博微长安的JH-18雷达和4型房车悉数亮相,六安“智能制造”大放异彩。该集团已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走在了互联网工业的前列,为六安市的“互联网+智能制造”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以“互联网+智能制造”和“机器换人”为目标,加速推动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着力提高企业产品智能化程度和品牌美誉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在食品、汽车、机械等重点行业领域,实施关键岗位环节“机器换人”工程,引导工业企业采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目前,我市已形成了吉晟机器人、利特自动化等集机器人设计、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机器人供应商,以星瑞齿轮、应流集团、迎驾集团、江淮永达等一批重要的机器人应用企业。
我市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启动“互联网+智能制造”新战略,把“智能制造”作为“调转促”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切实发挥工业稳增长的主力军、调结构的主动力、转方式的主战场、促升级的主抓手作用,引领、带动和支撑整个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今年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主要从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打造骨干梯队、突出技术改造、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品牌质量、综合利用资源、注重集聚发展等八个方面全面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在两化融合方面,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促进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分行业推出一批“智能车间、数字工厂”示范试点。开展“互联网+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达标,建设一批行业信息化标杆企业。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霍山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1家——安徽应流集团、贯标试点企业1家,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2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9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4家,建成“数字企业”“智慧企业”1200多家,衡山镇获得安徽省第四批产业集群专业镇,高桥湾现代产业园获得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带动了六安工业由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变,信息化对工业企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不断攀升,“两化融合”托举起我市的工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