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让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刘扬
六安,襟江带淮,含山傍水,城市依水而建,丰沛的淠河及干渠穿城而过,六安因水而充满灵性。六安有4大河流,6大水库,每年有数10亿立方米清纯甘冽的淠水源源不断东输合肥,是省城“大水缸”。因此,在外人看来,六安并不缺水,但专家根据年降雨量和人均水资源判定六安是中度缺水城市。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留天水、拦雨水、省用水”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六安水资源并非富余。
面对可能出现的“水荒”,2013年底,我市全面启动了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至今各项技术指标基本达到考核要求,节水意识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水环境也明显改善。
集腋成裘严节水
2013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用3-4年时间把六安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的目标,并将此作为“五城同创”的重要内容。针对城乡用水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订和编制了创建实施方案以及《六安市城市节水及再生水利用中长期规划》等,并加大节水资金投入。
节水型小区创建将市民的创建激情转换为日常节水习惯。2014年,六州首府成为市区首批节水型小区建设之一,至今六安城区建成节水型小区已达16个。家住六州首府的陈志敏家里有一个专门积攒废水的水桶,她说:“我家现在把洗衣服的水、淘米水等收集到桶里,用来拖地、浇花、冲马桶,节水效果非常明显,半年的用水量不到20吨。”目前节水型小区居民的月人均用水量大大低于市区月人均用水量。
为夯实节水型小区创建,我市适度调整居民生活供水价格,推行阶梯水价制度,扭转城市自来水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现象。同时在全市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螺旋铸铁水龙头、一次性冲水箱等非节水器具进行全面改造更换,禁售非节水型器具,全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
技改节水显魅力
大力推进科技节水是我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一个亮点。通过建立节水专项财政投入制度,加大对企事业单位科技节水的扶持,降低生产用水消耗。华润怡宝饮料(六安)有限公司是我市以水为原料、又以水为最终产品的大型企业,该公司投入20余万元技改,引进反渗透排水新工艺,日节约水300立方米;华源制药自2015年投入275万元对企业用水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单位万元产值耗水量递减40%。
在坚持科技节水的同时,我市还重视污水回用、再生水利用,印发了《六安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和住宅小区利用再生水,提高非常规水资源的替代率。设计产能25万吨的六安中财管道科技有限公司年用水量为51660吨,由于生产工艺、现场操作等原因,使得工艺地沟内有一定量的回水,回水杂物较多,无法直接再利用,技术人员通过技改,对地沟回水过滤后再利用,不但超额完成年度生产指标,成本节约更是达到600余万元,工艺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7.8%,间接用水循环率达到97.8%,实现废水“零”排放。(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