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厚
叶集区姚李镇添光眼镜店老板、被人们成为“柜台作家”的王和文,几十年如一日,在商海里搏击风浪奋力打拼,靠诚信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同时也在生意柜台上,刻苦磨练书画艺术、撰写新闻稿件及创作文学作品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就了他精彩的人生。
拜师学艺创业有成
年逾五旬的王和文,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弟姊妹七个,王和文排号老四。儿时的他,虽然过着缺油少盐的艰苦生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
王和文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难,没有继续进入高等学校深造,被地方政府推荐上工农兵大学。那年月,王和文家里姊妹多,靠工分吃饭,他高中毕业已经是小大人了,父母勉强留下他在农村这块土地里,挣工分养活弟妹。村里和在生产队,都觉得王和文是块“好料子”,先后叫他担任生产队会计、记工员,后来大队里提拔他担任大队会计、文书等职。后又利用能源研究办沼气,在全公社首例点上沼气灯,成为公社“小能人”。
一次饭桌上的偶然机会,王和文的准岳父张道家提出,和文聪明能干有学问,俗话说:“人有百艺好生存,荒年饿不坏手艺人”,就把他介绍与本街上一位修理钟表的师傅学习手艺。由于王和文精明能干,干一行,爱一行,潜心钻研钟表维修技术,三年后他就出师了。在家人和准岳父的支持下,王和文就在本街上摆起了钟表维修摊点。王和文对技术精益求精。他靠精湛的手艺,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也逐渐积累了一笔财富。
柜台创作书写新闻
婚后,王和文在亲友的支持下,开始经营五金生意。由于资金不足,他只能经营一些灯泡、电线、开关、木工用的凿子等小部件。王和文做生意之余,开始他新闻稿件写作。他写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化、好人好事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新闻稿件,屡见《皖西日报》。每当他的稿件见诸报端,王和文很有成就感。他的老师陈维德生前曾写一篇《柜台上的作家》一文,在《皖西日报》上发表,给了王和文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同时,也令当地干部群众刮目相看。由于王和文做生意坚持薄利多销,物美价廉,顾客盈门,财源广进,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先后在镇区新建多处门面房,经营五金和眼镜生意。
创作文学潜心钻研
物质上的富有,商海上的拼搏,也意味着爱拼才会赢。王和文收获财富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寄托。几十年来,王和文做生意空闲之余,一边写作,一边绘画,一边练习书法,持之以恒。他潜心创作的小小说《越圈》、《掉角邦》、《肿瘤》等,短小精悍,耐人寻味。他以讽刺的言语,辛辣的词句,利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抨击了当今社会出现的不良倾向,倡导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
王和文的小小说不仅在《皖西日报》文艺版面上发表,而且还刊登在河南郑州、陕西等省市级《小小说月刊》上。繁忙的生意,艰难的创作,也更加历练了王和文走文学之路的艰辛路程。
酷爱书法持之以恒
在学习写作绘画的同时,王和文开始练习书法艺术。他从书店里购买多本古今名人的书法字帖临摹。做生意之余,他忙里偷闲,挤出时间反复磨练。为了节省开支,他用白纸练习。不论冬夏寒暑,他从不间断磨炼。
近几年来,王和文的书法艺术得到专家与同行的认可,连续几年在参加市县书法作品展览中获得优异成绩。2016年10月,在参加叶集区举办的“首届职工书法展”获得一等奖。
时下,王和文画廊,不仅是该镇文联举办文化交流的场所,还是当地青少年学生励志学习的教育基地。该镇中小学生经常到和文画廊参观学习,聆听王和文讲述个人成长的励志故事,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收到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