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世代传——走访四川省成都市六安籍老红军遗孀及后代
本报记者 桑宏 余浩/文 隋文进/图

胡继成(少将)的儿子胡建军介绍长征历史。

徐秀芝老人向记者讲述程新芳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的故事,对于老红军后代来说,就发生在身边,他们对传承长征精神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近日,记者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采访了胡继成(少将)、陈崇礼(大校)、程新芳(1955年授予上校)等六安籍老红军遗孀及后代们,聆听他们讲述发生在父辈身上的革命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红色家风。
重回硝烟战场
“我的父亲参加长征时只有15岁,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吃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苦。在第三次过草地的时候,地上连草都见不到了,他实在是饿得走不动了,脚下一软,掉入了沼泽,他的战友一把把他给拉了出来。虽然被拉了出来,但父亲怕拖累了战友,便让战友先走,别管他了。战争中培养的革命友谊让战友没有放弃他,硬是将父亲背出了草地。”陈崇礼女儿陈先伶回忆道,“父亲经常感慨,那么多战友,他们牺牲时是那样的年轻,连自己的姓名、籍贯都没留给后人。再想想当年和我一起参加长征的家乡小伙伴有十几个,活着回来的只有我一个。如今的幸福生活,不就是这样千千万万的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
在程新芳家中,记者们见到了他的遗孀徐秀芝,今年已85岁,提到丈夫的过往,徐秀芝记忆犹新。“当年,程新芳参加红军离家之后,当地国民党到家里查人口发现少了一个人,家里人就说是下水淹死了。”徐秀芝老人告诉记者,长征路上,程新芳吃了很多苦,刚到部队时,他只是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从卫生员干起。“为了躲过国民党盘查装哑巴,在高粱地里躲子弹,几天几夜没吃没喝最后到老百姓家里讨饭,这些苦他吃了很多!”
采访过程中,作为红军的遗孀及后代们根据他们的所知所闻为大家讲述了很多长征故事,翻越雪山、过草地、征战战场…大家仿佛又被带回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中,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红军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
朴素家风育人
“在我们的眼中,父亲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从小,他就教导我们不要有优越感,要和其他孩子一样。特别对我们的前途问题,父亲倡导的是,‘自己的路自己去奔’。”胡继成的儿子胡建军对记者说道,“我参军入伍,分配到条件艰苦的西昌当兵,没有得到父亲丝毫的关照。西北风沙大,晚上训练回去,被子一抖都能装半碗沙,曾经在宿舍一晚上捉过70多个臭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父亲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帮我调个部队。”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