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 李文云 田泓
经过300多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已经走过工业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3个阶段。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
东京都市圈、伦敦都市圈、纽约都市圈是世界知名的大城市群,都比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得早,他们在城市群一体化、城市协同发展等方面有不少尝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卫星城才有吸引力
“国外一些城市经验表明,主城和卫星城之间一小时的通勤时间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这样更能吸引主城的一些人口在卫星城集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说。
据统计,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都市圈的单程平均通勤时间分别为43、40、38、69分钟。
习惯上,英国人把伦敦金融城周边的12个城镇称为内伦敦,其他20个卫星城镇称为外伦敦,由金融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同构成大伦敦市。
伦敦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已经相当完善。伦敦地铁系统已有150年的历史,11条地铁线、1条地上铁和1条城市轻轨形成的轨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再加上分布于这个网络上的数十个国内、国际火车站,让人感觉到,在伦敦,只要你找到一个地铁站,你就可以抵达任何你想去的目的地。
东京都市圈则以东京都为中心,广义上包括7个县。在东京,3条环线与9条主干线形成蜘蛛网式的首都高速交通网络。新干线、城际铁路、城市地铁构筑起无缝衔接的轨道交通网络,又实现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连通。但东京都市圈的平均通勤时间相对长一些,高峰时期,东京地铁的满载率高达200%左右,其都市圈路网至今仍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在美国,纽约都市圈横跨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3个州。纽约市也非常看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认为只要交通成本低,就可以吸引人来曼哈顿工作。
核心城市分离夕阳产业,外围地区持续升级
观察世界主要城市群的产业分布,不难发现他们的中心城市都经历了产业不断升级过程,目前多以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为核心产业,而外围地区也经历了从工业化向商贸物流、休闲娱乐等产业升级的过程。
在纽约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夕阳产业不断地从核心城市分离出去。在集装箱诞生之前,纽约的布鲁克林和曼哈顿沿岸都是港口。集装箱出现之后,其规模无法接纳集装箱货轮,集装箱业务逐渐转到了新泽西的港口。纽约市也逐渐从货运和生产城市转变为服务、金融和消费城市。过去的纽约港口区现已变为居住区。
以伦敦金融城为核心区的大伦敦,是如今英国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和创意、教育、文化、旅游产业中心。有“一平方英里”昵称的金融城,也是伦敦作为世界金融重镇的象征。伴随着工业的整体衰落,以往传统的制造业基本迁出伦敦,甚至迁出了大伦敦地区,例如汽车业都聚集在伯明翰东南部的考文垂市。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