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六安交通运输如何“补短板”

  李卫东 韦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交通运输补齐短板、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市交通运输业仍存在不少“短板”。主要有:一是交通基础薄弱,公众满意度不高。全市每百平方公里密度124.7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较全省平均水平差435公里,高速公路较全省平均水平差115公里。公交运行线网布局不合理、城区覆盖面不高、车况较差、运营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公众满意度不高。二是“瓶颈”要素制约,转型升级难。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等刚性要素对发展交通运输的约束力进一步增强。建设成本快速增长,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农村客运站、旅游车、危货品运输车停车场等建设滞后,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交通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存在,重路轻水、重建轻养、重建轻运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展不明显。三是物流业发展滞后,社会需求多元。多式联运和供应链物流发展滞后,运输标准化、信息化、规模化水平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面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工作带来的新情况,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公交、交通综合执法等方面大力补“短板”。

  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补齐山区、贫困村、较大自然村道路建设的短板。一是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干线公路建设,启动2016至2018年第二个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今年计划开工建设G105金安段、G237金安段、大别山旅游通道天堂寨至陡沙河段等,启动G312西至大顾店至叶集一级路改造,积极推动河南固始经霍邱至长丰杨庙至滁州的干线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实施农村公路精准扶贫工程。市政府出台《六安市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意见》,在建设方式、资金配套等方面有明确规定,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8032公里,并将该项工程纳入市民生工程。

  以公交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补齐公交运行质量和服务品质的短板。一是优化公交布局,完善场站建设。《六安市城区公交线网优化与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2016-2020)》已获市政府批准。我市将逐步构建城区、城镇、乡村三级公交运营网络,将城市公交停保场、枢纽站、中心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重点工程。2016年至2018年,拟建设5个枢纽站,建设88000平方米停保场,建设13个公交首末站,建设520个港湾式公交站台,80个普通停靠站。二是实施“运力提升”,促进公交提速。淘汰公交黄标车,推广新能源公交车。计划到2018年,新增公交车辆566台,新增27条公交线路,总长度达到470公里。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和公交专用道。到2018年,建设不低于3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适时启动建设BRT快速公交线路。三是发展“定制公交”,提升服务质量。以开发区通勤车、校园车、茶谷旅游观光车等特色线路为先导,努力形成层次分明、特色鲜明、多元需求的营运服务体系。推动公交服务品质提档升级,提高乘客满意度。逐步增加公交班次、延长公交车辆营运时间。严格执行公交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评估监督体系。

  以农村客运站,旅游车、危货品运输车停车场建设为抓手,补齐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的短板。“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完成18个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新建四级农村客运站26个,形成乡镇有等级以上客运站、村有候车点的农村客运站格局体系。同时,督促旅游企业、危货品运输企业加强停车场建设,完善安检设施,落实安全制度,确保行车安全。

  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货运枢纽、物流园和物联网企业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深度融合与有效衔接,提高中转效率,发挥好综合交通运输的组合效率。加快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强货运枢纽、物流园建设,推进甩挂运输,统筹城乡配送协调发展,健全城乡物流网络,发展第三方物流,不断提升货运效率。

  以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补齐“智慧交通”建设的短板。我市已建成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具有交通指挥调度、行业管理、数据监测分析、安全监管、投诉受理、综合服务等功能。同时可有效调配高峰时段公交车,监管公交车安全,逐步推进我市与合肥都市圈等城市共享公交一卡通。中心将逐步整合市、县(区)交通各单位的软硬件平台,按照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要求,提高交通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以交通综合执法改革为抓手,补齐交通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交通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市,我们将积极探索整合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水路运政和地方海事的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职能。理顺市、县(区)公路、海事、运管等管理体制,整合执法资源,降低执法成本;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加大联勤联动,提升执法合力,加大智能执法,提升执法效率。

 选择年月
<2016年1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聚焦脱贫总目标 精准项目抓整合⊙畅通金融“活水” 泽被老区“三农”⊙我市实施“品牌+”服务调转促的思考⊙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六安交通运输如何“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