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黎 周建平 左立保 许瑞
“十二五”末,我市拥有安徽省出口名牌7个,全省有效期内省级名牌总数99个,中国驰名商标总数14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6个增至27个,位列全省第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5个增至10个,拥有总量居全省第一。获批筹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实现零的突破。一是坚持标准引领,打造区域品牌。通过帮助特色产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等方式,不断推进标准制定工作。加强品牌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品牌化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安徽省六安瓜片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和“安徽省霍山黄芽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申报成功;参与制订葛根粉等两个国家标准、6个行业标准和21个地方标准。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11家,位居同类市第一。全市“十二五”期间创新型企业省级24家、市级4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14家、市级36家。累计培育47个安徽新产品,5个安徽工业精品,应流铸造、博微长安、星瑞齿轮获批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开发了10项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发明专利累计授权总量553件。三是积极转化科技成果,不断夯实科技实力。“十二五”期间,全市获省级科技成果13项,评定市级科技成果60项。2014-2015年度科技奖评审中,我市首次评出突出贡献奖;霍山县、舒城县、金寨县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2013年我市首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十二五”期间,霍山县获得“全国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县”称号,舒城县、金寨县、霍邱县获得“全省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县”称号,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霍山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确定为“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我市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品牌发展理念相对滞后。从政府层面看,缺乏对形成品牌客观规律的认识及品牌培育长远规划。从企业层面看,部分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市场定位不准等问题,部分名牌企业存在“名牌到手、终身享用”的思想,缺乏长期发展战略。二是品牌结构有待优化。我市品牌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底部的加工环节,服务业品牌较少。我市目前尚无企业获得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和建筑业鲁班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也是空白。三是品牌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目前我市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不过100多家,仅有一家刚过20亿元,品牌企业整体规模较小,带动力不足。四是出口产品品牌不多。我市外贸出口产品主要以原材料和贴牌生产为主,自主品牌较少,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五是品牌培育推进机制有待完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协同推进品牌建设的有效机制,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现有品牌建设激励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借鉴浙江省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市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外地成功经验,为全面推进我市品牌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六安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和中国知名品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自主品牌;扶持创建一批区域特色突出、质量标准水平先进、品牌带动辐射作用强、集聚效应明显、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改革创新,融合引领,强力推进“品牌+”工程。一是积极建设“品牌+质量”平台。通过改善质量供给,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建立规模以上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大力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二是积极建设“品牌+产业”平台。不断挖掘我市特色产业、块状经济的优势和基础,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工业、新能源、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突出抓好石斛、灵芝、天麻等一批有规模、有优势、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特色产品品牌的培育。有序推进服务业品牌建设工作,鼓励具有自主品牌的服务业企业以服务商标、商号为纽带,开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推进网络化和品牌化运作;引导服务企业实施商标、商号、域名的同名注册,保持企业品牌与商号的一致性、整体性,增强企业品牌综合竞争力。三是积极建设“品牌+基地”平台。加大基地创建品牌力度,积极推进品牌建设与全国六安瓜片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基地等有机结合。鼓励龙头企业自建一定规模紧密型和半紧密型的原料生产基地,大力开展农业特色产业示范专业村镇建设。围绕六安电机集群、齿轮集群等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产业配套和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以知名品牌产品为纽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利用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打造一批区域品牌。四是积极搭建“品牌+科技”平台。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建设一批以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重点(工程)实验室,以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工程化验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主的企业技术中心,以提升设计创新水平为主的工业设计中心,大力推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的建设。积极推动品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五是积极建设“品牌+金融”平台。通过知识产权、商标质押等投融资平台,为企业解决现实困难,突破发展瓶颈。借鉴其他地市关于“守重企业信用增信融资模式”,协调金融监管机构出台“守重企业信用增信融资”政策。
实施“品牌+”工程的保障措施。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建议市政府成立“六安市推进‘品牌+’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实施“品牌+”工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规划统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出台具体扶持政策,把品牌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统筹规划和宣传引导。三是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市政府将品牌建设任务纳入相关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严格奖惩制度。四是完善奖励机制。完善品牌建设奖励机制,建议对首次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或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国家级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或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五是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对市场运行的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大力推进品牌文化建设。建立政府领导、主管部门负责、新闻媒体支持、企业主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品牌宣传工作体系,努力形成创品牌、保品牌、爱品牌、用品牌的社会氛围。开展多层次、重点范围的质量品牌培训、讲座等活动,普及品牌知识。每年“3·15”、“质量月”期间开展质量品牌宣传活动,举办六安品牌产品展示。政府门户网站开设品牌建设专栏,编辑《六安品牌企业风采录》,在城区主要街道设立知名品牌宣传牌,建设品牌一条街,建设六安质量品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