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础聚合力 抓党建促脱贫——叶集区做好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沈冶军 本报记者 朱定勇
“村里的水泥路通到了门口,打工不出村,美丽乡村的广场也建到了俺家门口了。”叶集区平岗办事处和平村的几位村民站在老武昌村新修的村路边,高兴地对记者说。该村地理位置有点偏僻,有不少贫困户。今年,该村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村党支部和来村里投资农业园的安徽金禾叶农业科技公司一起开展了贫困户进基地就业脱贫的计划。所以一提起精准扶贫以来的变化,来园干活的贫困户都非常激动。
整合资源聚力脱贫攻坚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大红对记者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不仅让村容村貌变的靓丽,更重要的是一些贫困户有了增收致富的希望和信心。这也是叶集区委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全面助推脱贫攻坚。
叶集区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成立了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构建了“2+7”作战体系。建立区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乡、村扶贫开发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区直单位包保帮扶作用。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区直70个单位与49个村社党组织结对共建,组建了联合党委,结对单位紧紧围绕“强村富民”这一目标,及时帮助结对村制定3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区直机关1072名干部职工与全区4216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建强支部引领脱贫攻坚
选“优”。坚持把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作为做好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来抓,先后选派17名机关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选聘26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不断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从致富能人、种养大户等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中累积储备了107名村级后备干部。育“强”。坚持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并重,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经验传授实地观摩等方式,形成了全覆盖、立体化的教育培训新格局。先后举办村社干部及大学生村官、党员领头雁工程、精准扶贫等主题培训班等,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带富致富能力。管“严”。把脱贫攻坚与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对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严格督查,从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示范带动助力脱贫攻坚
开展“百名农村党员致富能手”评选表彰活动,选树一批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经济骨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做出榜样。实行党员联系户制度。建立健全以村干部包片、党员联系户为主要内容的传帮带机制。目前,全区有327名党员大户与536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通过土地流转和成立种养殖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引导贫困户实施产业脱贫。注重从产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退军人中发展党员,着力培育引导一批“有头脑”、“有想法”、“有实力”新生代农民加入党组织,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
创优机制服务脱贫攻坚
深入推进村干部“下楼工程”。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的要求,先后累计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新开工建设活动场所10处、改扩建为民服务大厅22个,全区有46个村社为民服务大厅建成投入使用,达到“十个有”标准,49个村社全面实施了脱贫攻坚基层达标工程,建立了扶贫工作室。探索实施互联网+基层党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贫困户精准管理、精准施策,实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有效提升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突出抓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制定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以光伏扶贫项目为依托,多方整合项目资金,在35个村实施了光伏发电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实现了全区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到5万元以上,在全市率先消灭了集体经济“空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