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小学 朱晓娟
在平静校园的背后一直涌动着一股“暗流”——校园欺凌。如今,随着网络视频的传播,校园中的欺凌现象已经全面“升级”。
请看经媒体公开的全国部分校园欺凌案例:
2015年5月山西省夏县。一名初中男生在公厕内遭围殴,致使这名学生头部出血,满面污秽。
2015年6月福建省永泰县。一名初中男生遭围殴致脾脏被切除,此前已被同学欺凌4年。
2015年9月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中学生因“结拜兄弟”排行问题喝酒期间发生冲突,致一名男生十级伤残。
2016年4月四川省达州市。学生冉某某因同年级学生吴某之前打了他的同学,出于“义气”,冉某某在学生寝室楼下踢打吴某。
2016年4月湖南省道县。一名初中女生100秒内遭女同学轮流掌掴32次。
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呈频率上升、手段残忍、施暴人明目张胆且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校园欺凌对欺凌的施受双方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被欺凌者会产生巨大的心灵阴影,很可能他们的性格因此而变得内向、偏激,影响整个人生道路。而欺凌者施暴后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他们更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特点,成年后犯罪率比正常人高出数倍。
纵观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对其频发的原因进行分类总结,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社交心理情况不佳是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社交心理情况包括亲子关系是否和睦,情绪是否波动异常,社交网络是否广泛而健康,校园生活是否愉快。社交心理越正面,学生的情绪越稳定,学生处理家庭、学校、社会人际关系越积极。拥有这种社交心理的学生欺凌别人或者被欺凌的几率就很小。反之,发生的概率就大。
其次,无处不在的暴力事件成为校园欺凌的效仿对象。学生看暴力书籍、影片或者玩暴力游戏,时日一多,容易形成以暴治暴的观点,在不知不觉中模仿欺凌或者暴力行为。研究表明,接触暴力媒介越多,欺凌别人或者被欺凌的可能性越大。
再次,家庭防线的失守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又一推手。纵观校园欺凌事件,很多施暴者多是留守儿童、隔代抚养或长期寄宿者,自小缺乏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管理教育,缺乏监督;即使有父母在身边,也由于父母关爱不足或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沾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形成自由散漫、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若这些学生与不良朋友结交,形成小团体,他们与同学间的小摩擦极易发展成暴力欺凌事件。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加强家庭教育,落实家长对孩子的监管责任。加强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提高家长责任意识和管理子女的能力。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强化家长对子女的监管和教育责任。针对留守儿童,要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的亲情帮扶功能,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亲情聊天室和代理妈妈制度。
第二,减少暴力传播途径,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健康环境。可多部门联动,加强对影视剧、图书、网络暴力的筛查力度,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三,加强普法宣传,让学生认清欺凌事件的违法性和危害性。
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教育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携手,关注校园欺凌现象,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能有效遏制学生之间的相互欺凌。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我们的校园才更平安,我们的社会才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