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雪
在六安老城的南门和北门,分别矗立一座宝塔,北门塔叫多宝庵塔,它在多宝庵寺院内;南门塔叫做观音寺塔,紧邻观音寺庙。两座塔高高耸立,直插云霄,所以,六安人习惯称两座塔分别为“北门锥子”、“南门锥子”。南北双塔是六安的一道著名风景,在六安古八景之中称为“双塔摩青”。
古代的六安州是一个船型地,船头在南,船尾在北,古老的淠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然后沿着老城的西侧自南向北奔涌向前,古城就象一条船停泊在这内湾浅滩上。相传,淠河里有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引起洪水泛滥,淹没庄稼和田舍,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六安城也在这滔滔洪水中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每次都要经历被洪水冲走的危险。
一天,一位高僧游历至六安,州府前去请教。高僧对六安地形巡视一番之后,对州府说:在船头船尾各建一座塔,像桅杆一样插住这条船,同时镇住恶龙。于是,州府便派人四处寻找造塔的师傅。
恰好此时,有个造塔师傅带了两个徒弟,正好学徒期满,师傅要两个徒弟各建一座塔,算是满师献艺,同时也是为了考察两个徒弟的学习水平。州府知道以后,立即组织一班人马,隆重邀请他们到六安来建塔。于是,师傅带着两个徒弟来到六安,让两个徒弟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建塔比赛,两人各建一座宝塔,地点分别在南门和北门,大徒弟负责建造南门塔,二徒弟建造北门塔。
大徒弟技艺高强,但性情顽劣且心胸狭隘,自认为建一座塔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不过是小菜一碟,根本不把二徒弟放在眼里,于是,仗着有本事整日游玩,把建塔的事情丢在一边。北门的二徒弟则完全不同,接到建塔任务后,便一心扑在建塔的工作中,精心设计方案,遍访民间高手,而后专心致志地在北门搭建宝塔。由于二徒弟虚心好学加上做事认真,所以,二徒弟建造的宝塔,不仅外观雄伟大气,而且内部结构精致巧妙,塔内有宽敞的空间和回转台阶,可以供游人登塔观景远眺。
北塔建成以后,得到了师傅和众人的夸奖,而此时,南塔却一点动静还没有。眼看规定的期限就要到了,这下大徒弟急了,于是连天撘夜地忙活起来,由于时间太紧,只得把建塔的灰砖简单地堆砌起来,根本无暇顾及内部结构,匆忙混乱中完成了任务。最后,建好的南塔只能是一个实心的圆锥塔了。
由于北塔比南塔漂亮,结构也更合理,因而,二徒弟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得到了官府的嘉奖,这引起了大徒弟的强烈嫉妒。于是,他便跑到龙王那里去告黑状,说二徒弟建塔时偷工减料、投机取巧,把北塔造成了空心塔,失去了稳定沉重,根本压不住恶龙。龙王听后大怒,不分青红皂白,扬起尾巴一下把北塔扫断了,塔尖掉落在清凉寺附近,从此北塔变成了平顶。今天我们看到的北塔带有塔尖,是在十年前北塔修缮的时候后加上去的,我个人觉得,这完全是画蛇添足的行为,它生生撕裂了这个传说的完整性。
南塔、北塔建好以后,六安这个船型地的南北,各有了一根高耸入云的硕大桅杆,从此,这座城便稳定下来了,恶龙也被重重地压在了宝塔之下,永世不得翻身,只有“下龙爪”和“上龙爪”留在了河沿边上。后来,虽然老淠河多次发大水,但六安老城区一直安然无恙,总是有惊无险,于是,六安这块土地上,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换发出了蓬勃生机。
当然,以上只是传说。真正北塔、南塔的建造,在《六安州志》中都有记载。北塔建造于贞观16年前后,是为表彰李药师的功绩,由尉迟恭奉旨在六安州监造,所以,北塔最早叫“药师寺塔”。后改为多宝庵塔。南塔是在唐代武德年间(618—627年),由僧人元通化缘而造,原名浮屠寺塔,宋代重修,改现名观音寺塔。
虽然史记中都有记载,但是,人们似乎更加喜爱传说,因为传说不仅有着浓厚的趣味性,更主要是可以承载民众心里的良好愿望。一个好的传说,不仅让人们津津乐道,同时可以大大扩展知名度,就像杭州的雷峰塔的传说,成就了几千年的佳话。我觉得六安的南、北塔的传说,完全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对发展六安的旅游事业,一定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