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储勇 单姗
11月1日—2日,记者在霍山县、舒城县采访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农民热衷通过“农村淘宝”享受网购带来的实惠与便利,“网货下乡”渐成规模,然而,相对“网货下乡”,“农产品上行”却走得并不顺利。
来自霍山县商务部门的一组数据显示,自“农村淘宝”进驻该县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实现网上代购总金额为4000多万元,而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额仅有1500余万元。可见,“网货下乡”和“农产品上行”的数据悬殊较大,为何会产生这样的逆差?
“村小二”的“上行”尝试
今年6月份,由一家名为“霍迹寻踪”的电子商务公司牵头,举办了“仙草出山记”石斛类产品的网络促销活动,在手机淘宝首焦、手机美食焦点图、特色中国焦点图等3个手淘平台推介,开展霍山石斛(米斛)盆栽、鲜条等特色农产品的网络销售。
这家公司的创办人是霍山县的3名农村淘宝“村小二”,该县漫水河镇西镇社区村淘服务站的王国勇是其中之一。谈起此次网络促销活动的成效,王国勇说:“总体效果还可以吧,实现销售额大约150多万元,其中石斛盆景销售100多万元。同时还带动全县石斛网上销量超过2000万元。”
作为一名村淘服务站的“村小二”,之所以组建这家电子商务公司,王国勇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在村淘主营代购业务的佣金已成“瓶颈”,“每个月基本维持在10万元左右的成交额,除了‘双11’和年货节,起伏不大,所以希望通过创办公司,推动本地‘农产品上行’,获得更大发展。”
据王国勇介绍,在举办这次活动前,他就和公司合伙人——衡山镇上元街社区的“村小二”李姗珊等人开始尝试“农产品上行”,除了做霍山石斛系列产品的销售,他们还从农户手里收购百合、天麻甚至是土鸡一类的农副产品包装销售,但从销售业绩看,还不算太理想。“之前我们还曾将石斛产品挂在村淘‘乡甜’频道的首页,但相对‘大淘宝’平台,‘乡甜’的浏览量较小,一周时间还没卖出1万元的货。”
王国勇、李姗珊等人是抱团组队推动“农产品上行”,该县与儿街镇大沙埂村农村淘宝服务站的“村小二”赵琳则是单打独斗,她选择的产品是当地村民手工制作的布鞋,“一双7元,三双可以包邮,每天能售出30双左右,销量还不错,但要去除物流成本也没多大收入,”赵琳说,除此以外,她个人还开有微店,出售土鸡等农副产品,“从销量看,我这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与赵琳的“小打小闹”相比,记者11月1日、2日在霍山县、舒城县采访的其他农村淘宝“村小二”,很多还没有在“农产品上行”方面迈开脚步。其中,既有代购成交额较高的,也有成交额较低的。以舒城县棠树乡西塘村村淘站为例,该站点每月平均的代购成交额达5万元以上,且当地有土鸡、板栗等农特产品,但“村小二”叶从静并没有尝试将其网上销售。
农产品“上行”卡在哪?
“其实不是我不想尝试‘农产品上行’,主要是个人精力不够。”叶从静告诉记者,目前,“村小二”的工作量非常大,他们的主要精力一方面要服务好前来委托代购商品的村民,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商品的售后问题,稍有闲暇还要考虑如何宣传推广自己的站点。“我的站点经常挤满了人,到晚上10点都没办法关门休息,很多时候还要让我丈夫来帮忙。”
霍山县但家庙镇花石嘴村村淘站坐落在村庄,人气相对较差,“村小二”马涛虽然没有叶从静、赵琳那样忙碌,但马涛也未开展“农产品上行”。“之前有附近的种粮大户来找过我,想让我帮助在网上卖大米,但是网上销售跟超市卖散称大米不一样,得有包装,想卖得好还得有品牌,这些都要花大资金投入。”马涛说,在农村做村淘代购,有些熟悉的村民习惯买了商品赊至年底付钱,目前他还有两万多元欠款没收回,所以也无力再去投资开展“农产品上行”。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