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陈胜
舒城县高峰乡村民韦能发这几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到新居了。他就要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山顶生活了。他把山顶上的东西一件一件往下挪,足足装了有几大袋。还有哪些东西没带呢?韦能发望着这个有点破落,但还带着回忆的家,似有不舍。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那5口缸上,这也是他们家最重要的家业。
韦能发自打记事起就与这5口缸结下了不解之缘。韦能发家所住的地方遇到干旱时,山顶也没有水下渗的,因此要尽量保持家里5口大缸满满的。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最重要的活就是到山下挑水。长大后,韦能发自觉接过父亲的扁担,挑水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韦能发近30岁才成家,随着两个孩子相继出生,这时的生活越发困难了。而他的生活来源,就是山上的一点经济作物,如板栗、毛竹等。随着父母一天天老去,孩子一天天长大,韦能发生活更加艰难了。韦能发决定出去打工,但只在外面干了不到两个月的活,家中捎信来了,说是老父亲在早上下山挑水时,不幸跌倒了,在医院住院,要他赶快回来。韦能发乘汽车、坐火车,紧赶慢走赶回家,服侍老父照料家人。
出远门不可能了,后来,韦能发在家门口打零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这有限的收入难解家中的困难。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贫困呢?韦能发看着这五口大缸,心中一片茫然。“我们一定要搬下山去。”困难时的韦能发,也曾发过这样的誓,他也曾与同住山上的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商议过。但搬下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哪里建房,建房资金哪里来,即使搬下去又靠什么生活?一想起这个,大家就打了退堂鼓。“认命吧。”大家只好如此嘟啷。
贫困的时间久了,韦能发似乎把贫困当作了当然,他也慢慢习惯了这种贫困的生活了,好像他们家祖祖辈辈就是要守这大山,就是要与贫困结缘了。
但一切在2016年有了转机。这一年,广播里天天讲的,电视里天天放的都是关于脱贫的新闻,乡、村干部下来也勤了,好多群众都被列为贫困对象,干部不仅为其送来衣物,还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搞生产、搞养殖,群众的干劲也激发起来了,大家起早贪黑地生产,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
“韦能发,这是镇上派来和你结对的扶贫干部。”当村书记带着一名叫小刘的年轻干部来到韦能发家中时,“这和我有关系吗?”韦能发这样回应着,摸起扁担又要去挑水了。
但后来的情形,韦能发还是被这位扶贫干部感动了,不仅经常到他家看望,还手把手教其生产技能,又安排韦能发到县里参加免费培训,生产遇到困难,这位干部还帮其联系贷款。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