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县—英雄山上的“八面红旗”

  本报记者 齐盈娣 杨秀玲/文 王丽/图

WL日报一版111.jpg

  群山掩映下的河南省新县,保留着众多红色印记。斑驳的先烈故居、雄伟的革命纪念馆、肃穆的烈士陵园、山上高高飘扬的红旗雕塑……无不向世人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孕育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和50多位省部级干部,留下了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先念、陈赓、王树声、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日前,记者来到这里,追寻红军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峥嵘岁月,瞻仰革命先烈,感受老区发展脉动。

  在新县城区的英雄山上,“八面红旗”高高飘扬。新县人民说,那高高飘扬的红旗,每一面,都代表了从这里走出的一支红军队伍。随着鄂豫皖边区革命斗争的不断发展,1931年,红军攻克新集(今新县城),鄂豫皖苏区党政机关先后赶到这里。5月,党中央在此建立了鄂豫皖分局。1932年1月,成立中共鄂豫皖省委。分局和省委成立后,领导鄂豫皖边区人民艰苦奋斗,浴血奋战,壮大革命武装,巩固革命政权,粉粹了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次“围剿”,根据地得到不断发展,全盛时期面积达到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万5千余人,建立起新集市、列宁市和黄安、商城、霍邱等26个县的革命政权,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新县便成为鄂豫皖苏区的首府,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是对新县革命斗争史的真实写照。血与火的岁月中,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献出了吴焕先、高敬亭等5.5万优秀儿女的生命。如今,这里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瞻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讲解员张思介绍:“每年大约有60多万人到这里来参观、学习,在前不久的国庆假期中,有4万人自发来到博物馆来参观。”

  8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新县突出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主题,坚持生态文明优先、产业发展优先、民生改善优先,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开创了山水红城、健康新县建设新的局面。在新县泗店乡余河村的两山之间,是一片石斛生产基地,种植着几十亩石斛,企业负责人刘庆华从2014年开始种植铁皮石斛,今年7月初的一场暴雨,导致40多亩的石斛被淹,损失达500多万元。在洪灾面前,刘庆华并没有气馁,而是创新思路,多方筹措资金,并改为立体种植方式,又流转了150亩土地扩大种植。“我们就是带动当地农民就近务工,最主要是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工人们平均每个月都有2000多元钱工资。”刘庆华告诉记者。

  而在新县田铺乡的创客小镇,一大片错落有致、依山而建的古民居格外引人瞩目。田铺乡大湾三色农耕园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家旭介绍说:“总书记提出,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作为合作社的带头人,要把特色小镇打造成新时代长征路上的新起点,为村民致富提供平台。”当地党委、政府利用村庄豫风楚韵的自然风貌及临近的许世友将军陵园的红色资源,建设了创客小镇,为广大村民及周边群众搭建创业平台。曾经破旧的民房摇身一变成为咖啡店、书吧、土特产店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选择年月
<2016年1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河南新县—英雄山上的“八面红旗”⊙扶贫要从长计议⊙住宅市场刚需推动地税强劲增收⊙活力盛会 激情绽放——市第四届运动会开幕式侧记⊙我市已形成节约用水良好风尚⊙唱响家乡好声音——第七届大别山歌会三地开唱⊙省第四届特奥会我市再创历史佳绩⊙金安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通过省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