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家佳 张少尉/文 岳阳/图

群山环绕的汉中市洋县华阳镇,石塔河战斗的枪声就是在这里响起。

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1935年3月8日,红二十五军来到华阳,看到这里山大林深,易守难攻,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将司令部设在红石窑村的余家大院内。余家原是红石窑村的大地主,余家大院偏离华阳古镇,静谧隐蔽,易于保密。红二十五军在此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穷人闹革命等活动,留下了院墙上‘只有参加红军,穷人才能有饭吃’的标语……”11月1日,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镇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里,华阳景区讲解员余亚苇向游客介绍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在华阳的光荣岁月。
1931年10月,红二十五军军部及其所辖第七十三师成立于六安麻埠(现属金寨县境内,被响洪甸水库淹没);1932年5月,苏家埠战役后,红军地方武装被编入红二十五军,成立了第七十四、七十五师,全军3个师1.2万人。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时,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在皖西担负掩护作战任务。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红二十五军前面走,国民党陕西警备二旅和三旅的部队在后面追,1935年3月8日,红二十五军来到华阳。”伴随着余亚苇的解说,“重走长征路,寻找六安人”媒体寻访团记者发现,昔日波涛汹涌的大院,如今却是寂静肃穆,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禁不住让人钩沉历史,回首往昔……
“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后,蒋介石闻讯,急令军阀上官云相率三十多个团的兵力,围追堵截,妄图一举歼灭。红军面对敌人绝对优势的兵力,采取了灵活战术,佯攻枣阳,调敌兵力,后乘虚而上,越过了平汉线。1934年12月28日,红二十五军从豫陕交界的铁锁关进入陕西。”说起红二十五军入陕的长征历程,陕西省汉中市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叶礼福如数家珍,1935年3月初,红二十五军攻克宁陕县城,从四亩地进入佛坪陈家坝,经三郎沟向佛坪县进军,迅即解放佛坪县,休整数日,将县政府粮库及附近几户地主一百多石粮食分给贫苦农民。然后经石印沟、龙潭子进入洋县秧田坝;3月8日,到达洋县华阳古镇一带。
华阳古镇,地处秦岭南麓,距洋县县城76公里。秦汉时期形成集镇,唐、宋均被设为县治,有“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之称,海拔高,山水风光秀美,为秦岭傥骆古道上的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红二十五军到达华阳时,尾追而来的国民党陕军警备二旅张飞生部也距华阳不远。红二十五军决心斩断这只身后的‘尾巴’。”叶礼福告诉记者,石塔河在华阳东南七八公里处,地势险要,由于河水多年冲刷,使这里自然形成了一块椭圆形的开阔地,它的周围“品”字形矗立着三个山头,悬崖峭壁,这种地形极适合打伏击战。
1935年3月10日凌晨,借着丛林掩护,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一营一、二、三连,在几个山头设下埋伏,只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同时为了麻痹敌人,红军侦察员化装成山民,在山坡上砍柴。随后一路赶来的敌人向“砍柴人”盘问红军去向,当得知红军已经于前一天经过此地后,敌人便放心地进入了伏击圈。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