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道连

卢德璋 摄
伏天一尽,秋意浅至。清晨我漫步于卧阳景观带,感受着蓼城一隅独特的浅秋景致,心中悠悠然荡起层层涟漪。
沿着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的人行道行走,一丝丝清新的微风拂面而来,给人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况味;道路两侧的芭蕉、矮草和野花尚有露珠停留在叶片上;树林或草丛中,紫竹叶渐红,喇叭花正旺;小河两岸的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婉若窈窕淑女扭动的腰肢。
行走于卧阳景观带,总会让人感到气清神爽——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行道上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不宽的河道里,细水涟涟,静静地流淌。水面上偶落一蝶秋叶或一瓣秋花,漾起微漪,仿佛温婉的女子绽开的笑靥。水中的倒影勾勒出天然的水彩画,人在画中行走,水在风景里穿梭,融合着天然神趣。舞池中一群群男男女女随着音乐的节凑在轻歌曼舞;树林间一个个精神矍铄的老者在溜鸟逗乐;浮雕墙群前空场处,三三两两的太极拳爱好者,在古筝声柔和音乐的伴奏下舞动着太极神韵。这情景足以让人感受着生活的怡然,像岸边的风景,又像悠悠然然流动的河水。
举目而望,树木草丛间,散落着牧童吹笛、幼童抱南瓜、福娃抬鲤鱼的雕塑,其形态惟妙惟肖,逼真形象,不时吸引行人观赏张望。孩童们或嬉戏玩耍在雕塑旁,或模仿着福娃的姿态与那雕塑一同定格在手机之中。再往前走,不远处的草丛中立有一块巨石。一面是饱满稻穗的浮雕,另一面题有诗文道:“竹影横斜卧阳边,稻花香里说丰年。更盼来年时节好,岁岁如意享平安。”这些雕塑无不寄寓着人们期盼丰收的美好愿景。而耸立在最南端,造型灵动轻盈,火焰升腾的雕塑,更彰显出古蓼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蓄势腾飞的精神风貌。在最北端高耸着方形柱状雕塑,和那树木掩映中的墙群浮雕,舞池广场的根根圆柱上,镌刻着古蓼先民们扶犁耕田、脚踏水车灌溉,结网捕鱼、纺线织布农耕时期田园风光,描绘着古蓼人民抗拒洪涝灾害战天斗地的风采,展现着粮食耕作、杞柳编织、畜禽养殖、工业生产、铁矿开采冶炼等宏大场景。件件浮雕,幅幅画卷栩栩如生,真实地记述着蓼城的变迁和发展。
行走在卧阳景观带之中,人们如同在翻阅着一部厚重的蓼城发展史。而那沿着景观带流淌的河水也在向行人们述说着地名的由来。
“卧阳”是“卧阳沟”的简称,它位于古蓼城池东部两公里之外的地方。那时,城区里的排水和灌渠来水在这里交汇,经年冲涮形成硕大的沟壑,俗称卧堰沟。堰沟四季流水不断,绿草碧茵,起伏绵延覆盖着滩涂和坝堤。蜿蜒跌宕的堤坝上,生长着一些高矮不一的树木,形成一片丛林。这里草木茂盛,水源丰沛,是放牛牧羊的好地方,当地人形象的叫它卧羊沟。据说,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朱元璋年幼家贫,随母逃荒至蓼域,为一富贵人家打工。某日他放羊来到河滩,闲着无聊便仰面躺在草地上,望着碧云蓝天,听着潺潺流水,渐渐地就睡着了。这时,有一大家闺秀带着丫鬟踏青,走到朱元璋的身边,望见一蛇在其脸上盘旋,好似金环缠绕。小姐示意丫鬟用一树枝把蛇赶走,当树枝接近蛇的刹那间,蛇不见了踪影。小姐想此人非同凡人,以后定成大事,便以身相许。后来朱元璋称帝,处于避讳,人们不能把皇帝曾经牧羊“卧榻”之地再叫“卧羊沟”了,可叫“卧龙沟”又与老百姓习惯称呼相差甚远。于是,人们就取谐音叫“卧阳沟”,这样既体现了真龙天子“卧榻”之地,也不改变传统称呼的读音。
也许是人们想沾点灵秀之气,也许是地理环境的一种巧合,城区的扩展一直东移,把卧阳沟囊括其中,于是,沿河顺势也就建起了景观带。景观带的两侧是宽广的马路和高耸林立、错落有序的座座楼房。这里有政务中心、商务中心、体育中心、学校和住宅小区。这些都向人们舒展着美丽婉约而富有生机的现代城镇画卷。
人们在景观带行走,中段的墙群上,镶嵌着商鞅、李悝、海瑞、韩非子等历史名人画像,形成一道韵味独特的画廓。在文化长廊内还展示着一些感人的凡人故事。在竹林间,行至“清风林”,两旁的楹联豁然醒目:“清风林里常散步,守拙石前多醒悟。”此时,行人在不经意间望见那静卧竹林旁的守拙石,品读着巨石上铭刻的“蜜中鼠矢”、“神羊断案”的典故,引发着无尽的遐思。
浅秋中的卧阳行,人们在饱览美丽景致的同时,阅读着蓼城变迁厚重的历史,心中无不深切地感受着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