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组织保障——金寨县沙河乡加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李卫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要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基层党组织是关键,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村两委干部至关重要,必须积极发挥好扶贫攻坚“主力军”的作用。
当前,金寨县沙河乡村两委值班干部年龄相对偏大,村书记平均年龄51岁,村主任平均年龄46岁,村一般干部平均年龄43岁。文化知识层次相对较低,村两委值班干部36名,其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有5人。同时,村级工作量大,任务重,村干部薪酬偏低,导致村后备干部缺乏,有能力的不愿意干等现象。在目前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期,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异凸显。
为进一步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今年以来,沙河乡创新工作思路,把选拔培养管理村级后备干部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基础工程来抓,将其纳入全乡2016年度乡镇党委书记领办农村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工作,定期调度,研究和探索新形式下村级后备干部建设工作,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按照公开、推荐、择优原则,沙河乡通过广播、电视、会议、张贴公告等方式向社会公开选拔工作,在各村“两委”推荐15人的基础上,经乡纪委、组织人事严格考核,政法综治、计生、林业等部门的严格把关,乡党委会议研究最终确定8名优秀人才被录用为后备干部。其中,女性4名,平均年龄27岁,35岁以下(含35岁)两名,年龄最小的为24周岁;大专及以上4名,高中(中专)4名,党员(含预备党员)5名。
为帮助村级后备干部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沙河乡强化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安排村级后备干部任前到乡重要部门挂职锻炼1个月,并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和相关管理制度,详实记录他们的基本信息、跟踪培养措施、考察奖惩等情况,为村级后备干部调整使用提供可靠依据。为确保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沙河乡财政安排专项预算资金,落实相关待遇,解除后备干部的后顾之忧。作为后备干部工作、生活补助经费,每人每月补助标准为1400元,并根据工作实绩,优先选拔村后备干部到重要岗位任职锻炼,同时还建立村后备干部带薪跟班工作长效机制。
目前,8名村级后备干部已全部到村工作。到村后,他们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走访村民组,深入群众,了解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来源情况等基本情况。通过走访了解,后备干部对村情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后备干部进村工作,改善了村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使村级组织结构向高素质和年轻化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充实和扩大了村级干部队伍力量,为村级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推动了村组工作开展,进一步激发了现任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危机意识,促使村级组织建设不断规范。
总体来说,沙河乡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开展较好,后备干部工作普遍态度积极,思路开阔,沉得下、学得进,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积极协助村级班子做好村里的工作和乡交办的事项,在各项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和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一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后备干部到村工作后,由于前期在外学习、工作,接触群众较少,对村情了解不足,缺乏实践经验,不能结合具体情况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大多是协助村两委做好村级日常事务,如协助做计生、农组综治、电脑录入等工作,独立参与承担工作少、不能独当一面。二是后备干部职位吸引力不强。一方面,当前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多,后备干部人选缺乏;另一方面,后备干部报酬不高,不能完全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个别村集体经济薄弱,一些工作难以开展,影响后备干部工作积极性。此外,因后备干部培养上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健全,在培养上缺乏方式方法,在使用上缺乏工作指导,后备干部队伍作用发挥不足。
为此,下一步,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沙河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明确乡党委书记为主要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村干部与后备干部“结对子”,搞好传帮带。同时,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列入党建工作内容,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实行定期考察、动态管理,保持后备干部队伍稳定性,不断提高后备干部整体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结合实际,以村级日常工作为阵地,主动交任务、压担子,为后备干部打造锻炼平台。在此基础上,创新工作措施,强化教育培训,一方面,组织到乡机关重要部门挂职培训,让村级后备干部在更高的层次上参加实践,提高能力。另一方面,进行专项培训,强化后备干部的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增强创业本领,计划今后每年对村级后备干部培训不少于10天,增强他们运用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的能力。此外,鼓励村级后备干部通过参加学历教育、函授、自考等方式,提升学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更好地带领村民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