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筑群众致富新“跑道”——金安区城北乡开展交通大会战侧记
王丽 本报记者 鲁艳艳
“路修好了,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近日,记者来到金安区城北乡谢湾村,只见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延伸到了村外,与县乡道路连接。村民谈起通村道路,个个眉开眼笑。他们说,以前的土路,坑洼泥泞行车困难,蔬菜等农产品虽然能运出去,但因道路状况差,商贩光顾少,全是农民用自家农用车向外运销。由于运量小,常常失去市场先机,导致价格低廉。而今,货车、汽车开进村,农产品运输更便利,村民走在致富路上。
近年来,城北乡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深化脱贫攻坚,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的突破口,开展了交通大会战,建成农村公路23.157公里,全乡通车总里程达47公里,1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沥青路,新建通行政村水泥路12.16公里、自然村砂化路10.87公里,实现了行政村通水泥路全覆盖,以国、省、县道为主框架,通乡公路为枢纽,通村公路为补充的“五纵四横”公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群众期盼解决的行路难问题得以解决。
以“通”为纲做规划,布好“循环网状图”。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任务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指标要求,按照优化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乡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规划、精准扶贫交通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等规划性文件,结合实际做到“五结合、五优先”、“两注重”和“一提高”,坚持与国、省干线道路规划相结合,优先建设断头路、联网路,注重做长线,形成网络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优先建设贫困村道路,切实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优先建设蔬菜园区、特色产业基地道路,强力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村客运事业发展相结合,优先硬化拓宽已开通客运班线的通乡通村公路,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与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优先建设覆盖面广、受益人口多、辐射带动作用大、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道路,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做到安保设施和绿化美化配套“两注重”,与公路建设规划同时设计、同步建设。根据村民的要求和发展的需求,适当提高公路路基标准,将公路路肩由0.5米增加到1.5米以上设计并建设。全乡农村公路规划网状图,像一条条“输血”、“造血”的毛细血管,联接起每个村庄、承载着脱贫致富小康梦。
以“优”为先建项目,赢得“质量万里行”。严格落实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建立三项机制,着力打造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放心工程。城北乡坚持责任化包抓。建立乡主要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每一处建设工程都确定一名主管领导负责抓进度、搞协调、解难题,督促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工期,在雨季来临之前加紧施工,主管部门在冬季提早做好前期工作,为项目早开工、早建成赢得了时间。实行了旁站式监管,在委托专业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的同时,推行工程技术人员蹲点现场、跟班作业的“旁站式”监管,做到了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监管质量,并专门聘请老党员、村民代表担任义务质量监督员,现场对施工工序、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把关,工程建设质量得到充分保证。落实淘汰制考评,坚持工程招投标企业动态管理、优中选优,开展交通建设项目质量评比,全面推行“末位淘汰制”。通过严格质量管理,使每条农村公路都成为群众称赞的样板路、精品路。
以“引”为重聚合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积极宣传引导,多渠道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为项目建设打基础、做配套、消“盲点”,合力扩大项目建设成效和覆盖范围。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道路建设,主动投工投劳260个工日,在土地占用、附属物拆迁、机械车辆投入等方面积极提供便利。为了保证资金的充裕,乡财政每年落实以奖代补资金500万元,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今年,该乡财政投入220万元,实施了3个贫困自然村道路砂化工程,硬化村组道路16公里,弥补了自然村、产业基地不通公路的“空白”。此外,该乡还采取“企业垫资、先行实施”的办法,对条件成熟、群众迫切、涉及面广的道路提前实施,使其早日建成、发挥效益。通过充分动员和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争取市、区双联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建物资,动员金安籍在外人士、民营企业家捐资,建成道路两条2.4公里,打通了“最后一公里”,铺就了迎难而上的攻坚路、党和群众的连心路。
筑路铺坦途,通村公路为农民筑牢了致富的“新跑道”。通过交通大会战,城北乡通村道路的修建,有力地促进商贸物流发展,如今,已经建成乡物流货运配送中心4个,农家店14个,加盟网点21个,初步形成了以六寿路沿线为轴、辐射城乡的物流货运网络,个体运输更是遍地开花,有力地带动了农村商贸繁荣、民生改善、产业转型。同时,依托公路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配套建设产业路6条,实现了农资送到地头、客商进入园区、产品直达市场,促进了蔬菜、甘蔗、甜糯玉米、葡萄等富民产业扩面增效,带动了绿色农产品生产、观光采摘、农产品深加工、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实现了群众持续快速增收,一条条农村公路成为群众心坎上的幸福路、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