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国
十月六日,一位朋友要到山西办事,自己开车去,便邀约了我们几人一同去平遥。
到达后,很快就来到位于古城里面的住宿旅店。说是旅店,其实就是古城里的民居稍作改造而成的。青砖灰瓦的小平房,古朴简洁。与店老板聊了几句后得知,这是他家老房子,一个小院子,十来间房间,能住十几个客人。
尽管第一天的车路行程很是疲劳,但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起了床走出旅店。走出门一看,给人的是一种新奇和惊讶。我们不是走进了只有在电影或者电视里才能见到的场景吗?街道基本保持明清风格。街面不宽,但路旁民居房屋清一色是砖木结构的青灰色平房,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街巷子,有深有浅,有宽有窄。基本上都很齐整,浅的也就十来米长,深的望不到底。院门有高有低,也有宽有窄。从大门似乎大致可以看出人家的家境富贵和贫穷来。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离我们住处最近的北大门街道上,这应该是条主街道。街道宽敞,街面铺着长方形街面石,整齐划一。走在这条纯纯粹粹的古城老街上,这里商铺一家连着一家,有做早点的,有卖土特产的,有经营金银珠宝的,还有开旅店宾馆的,更多的是卖山西老陈醋的店铺。我们在这里吃了与家乡风味不同的各式各样的西北面点,就正式开始了在这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古城里的游览。
地处三晋腹地的平遥,属于晋中市管辖,离省城太原也不太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而与云南丽水、四川阆中、安徽歙县相比,平遥古城保存得最为完整,因而又拥有“小北京”之美誉。当然这个“小北京”大概是相比于故宫而说的,应该没别的方面的比较。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史以来,建置沿革屡经变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它的繁华,也曾多次遭受到战火的破坏。
走在这座封闭的城池里,无疑给人一种既庄严古朴,又赏心悦目的感觉,让人不得不赞叹我们的祖先布局策划和建筑艺术的高超。古城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功能分明,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走到城市正当中十字路口时,街道在这里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直直地走去,站在哪一个点上,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转向望去,都在约一路光景的地方,看到一座三四层楼高的牌楼矗立在那里,更令人称道称奇,叹为观止。大街上大红灯笼成线成串,国庆佳节,面面国旗迎风招展,鎏金等各色条幅和广告标语琳琅满目,交相辉映。加上如织的游人和载客的旅游专用敞篷车来回穿梭,真是热闹非凡,不由让人浮想联翩。
“走进平遥,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在这里我们参观了有“天下第一号”美称的“日昌票号”的铺面;游览了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61号,明末清初镖局的旧址;参拜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二郎神庙”;当然,还重点游历了前清王朝留下的平遥县署以及设立在一旁的平遥衙门,看到了许多文物古迹和明清艺术珍品。
第二天一大早,大概5点多吧,我就起床了。我先前是准备登上城墙,绕城墙走一周的,但蹬城墙的门锁着,门卫说八点钟才会开门,我就决定绕城墙根走一遭。此时遇到一位早起的老汉,我问他绕城墙一周需多长时间,他说要一个钟头左右吧,于是我就出发了。在西边的大门南侧,我数起了步子,走到南城墙拐弯处是1380步,1380乘以8,这样算来,资料上说的平遥城墙大约是十里多路,还真差不多。北面西面城墙笔直笔直,而到了南城墙根,发现城墙却真是弯弯曲曲的,城墙根的大路,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甚至有大约50米的地方路就不成为路了,只剩下一条小水沟。据说,平遥古城是龟型,这南城墙就是乌龟的后爪子,倒是有几分相像。
跑了这么一圈子,我的肚子确实有些饿了,便特意要了份平遥特有的“碗秃”吃了起来,还别说这种用碗底蒸出来的面叶子,炒出来之后,还真特别的香,特别的粘,特别的有劲道。
8点钟门卫上班了,我就登上了北城墙大门楼。平遥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因整座古城为龟形,传说称为“乌龟八卦城”,有“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之说。城墙为方形,总长度为6157m,高约10m,城墙内外由泥土与砖石堆砌。城墙上可并行两辆马车,墙顶上还设有望孔、射孔、垛口等御敌设施。城墙周围原本还有护城河,为保护百姓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现在的北城墙垛口,还放有两门火炮,供人瞻仰。抚摸岁月拂过的痕迹,在静默中瞻仰其雄伟风姿,无疑能唤起人们的一些必要的意识。在城墙头放眼望去,城内四四方方,清灰瓦顶,茫茫一片,沧桑感极强;城外,开阔的晋中大地,高楼林立,透着勃勃的生机。内外的比照,让人读出许多的因果联想,生发出无尽的感慨来。
坐在去往乔家大院的车上,想起昨天下午看的那出《又见平遥》情景剧,难免感慨万分。这场情景剧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采用超大剧院、场景实地演示的形式穿越时空地展示出平遥古城的风土人情和传说故事。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繁衍下来的不仅仅是血脉的相承和香火的延续,更不是形式上发型和服饰的逐代变化,而是那种醇厚古朴、大仁大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继承发展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