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
“我们技术再先进,也不能多挖多干。统一限产,看上去公平,可也容易‘误伤’啊。”前不久,一家中央煤炭企业的负责人对笔者说,他觉得今年全国煤矿都按作业不超过276个工作日、产能按84%比例确定的做法值得商榷,“产量当然该限,但应先把落后产能挤出后再实施。若是不分先进落后、一律都‘限’,量降价升之后,落后产能又会开始观望、延迟退出。”
企业的担心不无道理。国庆节前的一份通知似乎也在为此前的“限”纠偏——为平抑煤价、稳定供应,部分安全高效先进煤矿可突破工作日限制,在330个工作日以内释放产能。
“‘放’得倒也及时,值得肯定。可为何当初‘限’的时候就没预见到呢?”这位老板感叹,“限”也得有艺术啊!
对于“限”,我们早已不陌生。最近一个月,“限”更是成了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词。有“限购”“限贷”——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多个大中城市先后出台调控政策,严格了购房条件、收紧了信贷政策。有“限入”——为规范网约车发展,北上广深等城市相继发布细则,对车辆标准、人员身份等提出限入门槛。还有“限行”——为缓解城市拥堵,北京在三环路上启用了公交专用道,限制小汽车出行。
限购、限贷、限入、限行、限产、限价、限量、限建……如今,无论宏观调控还是产业政策,无论发展经济还是管理城市,“限”正成为一个被广为采用的政策手段。
“限”确实有其优势。作为一种外力,“限”在市场调节失灵、社会机能失序时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产能过剩、供需失衡、落后产能一时难以退出,惟有借助“限产”化解。又如,城市里人人都想开车上班,但道路资源有限,不得不靠公交优先、限制私家车来治堵。“限”往往也见效快、威力大。这不,前一阵一些城市房价涨得那么快,可限购限贷等政策一出,市场立马就降温了。
辩证地看,“限”本身难免也有缺点和局限,是把利弊兼具的双刃剑。舞好这把剑需要高超的艺术,决策者既得把握好力度、预估好后果,让“限”扬长避短,也要在“限”之外做好其他文章、综合发力。
要稳妥把握“限”的力度。住房限购,确实有助于抑制投资性需求、打击投机性需求,但如果过严过紧,也可能制约部分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这就需要每个城市仔细研究其人口规模、居民收入、住房状况等多方面变量,因城施策、有针对性地“限”。
要全面预估“限”的效果。凡“限”之举,一般只针对某一领域、某一环节,目的和手段都很明确,可一旦实施,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产生连环效应,需要综合考量。
还要做好“限”的配套工程。很多情况下,“限”仍是一种不得已的、只能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采取的措施,更像是权宜之计、治标之策。加强调控、完善治理,“限”往往只是开始。一座城市,在限制小汽车出行的同时,理应加大力度完善公交网络、提升公交服务;在限制购房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增加住房供给,并加快保障房政策的覆盖和落地。否则,到了“限”放松、解禁之日,问题往往又会卷土重来,甚至更加严重。
归根结底,“限”只是手段,绝非目的。只有高水平的“限”,才能真正达成目的,从而体现手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