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球
今年九月,在我看完3本教育类书籍后,有同事建议我读《追风筝的人》。这是第二个向我作出这样推荐的人。两年前,一位专家曾向我推荐30本值得品读的书籍,其中就有《追风筝的人》。可是在他推荐之前,我已列出自己一年的读书清单,并没有把专家推荐太当一回事。那本书就这样“束之高阁”了两年时间。
既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推荐了《追风筝的人》,自然有他们推荐的理由,我岂能再辜负他们的荐读“好意”,于是,我从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并认真阅读起来。
看着看着,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
《追风筝的人》以主人公富家子弟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反映了阿富汗自上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王国政变、苏联入侵、塔利班政权、“9·11”事件后美国的报复和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的建立等5大历史事件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状况。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国家不稳定即便是放风筝这样的小小要求,也无法满足。
阿米尔和哈桑年龄相仿,1975年的一次追风筝比赛,发生了一件非常悲催的事情:哈桑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小巷中遭遇了具有“反社会人格”的阿塞夫。阿塞夫在两个手下的帮助下,拼命夺取哈桑的胜利果实,哈桑坚决反抗。就在阿塞夫对哈桑大发淫威的时候,阿米尔选择了懦弱,之后还用卑鄙的方式逼走了哈桑。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有一次在汽车上阿米尔面对苏军用枪指着自己的父亲时,同样选择了懦弱。之后不久,他和父亲辗转到了美国。父亲在临死之前,为阿米尔确定了婚姻。他们在美国过着正常人生活。阿米尔对哈桑始终有着难以言表的愧疚。
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在病重期间打电话请阿米尔到巴基斯坦见面。阿米尔和拉辛汗见面后,看到了哈桑写给阿米尔的信,并从拉辛汗这里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此时此刻,阿米尔百感交集。他知道哈桑夫妻已经被塔利班打死,但哈桑的儿子却在塔利班手中。阿米尔于是决定到阿富汗去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历尽磨难,终于从混入塔利班的“反社会人格”的阿塞夫手中抢回了索拉博,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后来,他和索拉博费尽周折回到美国和妻子索拉雅团聚。这个过程虽然千辛万苦,但他在内心深处却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赎。
“9·11”事件爆发后,美国对塔利班政权进行了坚决打击,阿富汗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虽然迎来了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但人民的幸福生活何时才能够真正到来?
作者胡赛尼通过阿米尔和哈桑等人物的故事,表达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祖国平平安安地放风筝。作为中国读者,看到这样的优秀作品会引发什么样的思考呢?
从大的方面说,我认为要珍惜和平的发展环境,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伟大进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追寻心灵的风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小的方面讲,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我们的心中都藏有一个或几个“风筝”。这些“风筝”就是我们的梦想与希冀。放飞“风筝”,就是放飞梦想。请加快您追寻“风筝”的脚步,让心灵的“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