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明
1970年底,我从霍邱入伍参军来到陕南,在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的秦巴山区修铁路,当时不仅物资生活匮缺,精神生活也十分枯躁,看场电影都是奢侈,每次收工回营,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抄抄老歌,自娱自乐。
1973年以前部队放映的影片大都是新闻简报和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朝鲜和越南的一些二战的译制片,里面有许多电影插曲也是挺好听的。如南斯拉夫影片《桥》中的“啊!朋友再见”,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中的“卖花歌”,《南江村的妇女》中“故乡的骄傲”等等。
看过这些影片后,我总想把那些动听的歌曲抄下来。于是,我特意到军人服务社买了个笔记本,专门抄老歌。可是那时又没有录音机,更不像现在可以上百度搜索,只有写信向家里要,从战友处抄。有一次,我得知修理班的一位战友手中有电影《南江村的妇女》的插曲,便迫不及待地借来就抄。我现在还能清晰地记住歌词:“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奔流的南江,在战火弥漫的年月里,英雄的战士啊!冒着枪林弹雨,日夜守卫着你”……那耳熟能详的歌曲,仿佛又把我们带进战斗的年代。
1974年以后,随着许多老电影的陆续解禁和一些新影片的开拍,凋零的文艺舞台开始复苏,一大批老歌又在耳边响起,我的抄歌本内容更丰富了。“珊瑚颂”、“洪湖水浪打浪”、“送别”、“九九艳阳天”等等好听的老歌回到我的身旁,它带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火热的青春,带回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歌词老了,旋律也旧了,但这些老了、旧了的音符,泛着往日青春的光泽,让人追忆,让人留念。
如今,手捧着发黄的抄歌本,掀开那一页页费尽心思抄下的串串音符、首首老歌,犹如岁月的河流在我心头潺潺流过,让我的心有那么一丝丝的悸动,情不自禁地哼起那动情的歌曲。音乐是永恒的,歌声永不变,伴我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