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7个县区检察院占全市80%以上的检察人员编制,肩负着全市90%以上的检察工作任务。检察事业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2014年以来,市检察院认真实施高检院《2014—2018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和省检察院《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抓特色、创品牌、育典型”活动,不断推进基层院建设科学发展,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形成目前“一院一品、争奇斗艳”的生动局面。
党组重视,高位推进
基层院开展“抓特色、创品牌、育典型”活动,有利于单项工作突破,有利于深化创先争优,有利于实现均衡发展。市检察院党组以此统一两级院的思想认识,构建市院领导联系基层、业务部门对口指导、工作落后重点帮扶、年度考评通报机制,形成两级院检察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政工部门组织协调、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创建格局。还将每年的8月确定为“抓创育”活动推进月,每月在皖西日报开辟“基层院建设我来谈”、“精致检察”专栏,营造出打特色牌、走精品路、比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
科学谋划,精准推进
2014年4月,市检察院研究出台了全市基层院“抓特色、创品牌、育典型”活动实施方案,同年9月召开了推进会,进一步引导基层院围绕强化法律监督主题、“八化”建设主线、突出执法办案主业、发挥自身优势来选题立项,克服品牌创建泛化、虚化倾向。此后,3个县区院相继调整了创建项目或主攻方向:舒城县院以全省首批检务公开大厅建设试点为契机,打造“阳光检务”品牌;霍邱县院针对基层矛盾多发的情况,擦亮“四民接待”品牌;叶集区院立足鄂豫皖三省五县区交界的区位,在区司法局设置检察工作室,创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品牌。此外,市检察院根据成熟程度将品牌项目分为创新培育、丰富完善、总结推广三类,进行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确保实效。
上下联动,合力推进
为充分发挥基层院的能动作用和省检察院的“催化”作用,市检察院将相对成熟的品牌项目及时向上推荐,并通过对标先进找准短板,寻找路径选择载体,边创边建固化成果,催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品牌:金安区院打造出国有资产“三三制”管理模式,荣膺2014年度全省基层院建设典型;霍山县院打造出“品质公诉”品牌,荣膺2015年度全省基层院建设品牌;裕安区院构建“四个一”模式打造“新媒体工作”品牌,将检察工作送到群众身边;金寨县院打造出“民行多元化监督”品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一院一策,助力推进
为破解制约品牌创建的“瓶颈”,市检察院党组每年都帮助每个基层院解决1-2个其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形成“一院一策”帮扶机制。2014年以来,协助市委调整基层院检察长6名,协调县区党委对所有县区院内设机构全部高配,解决了67名干警的正、副科待遇。争取项目资金,帮助霍邱县院、裕安区院续建“两房”。争取叶集区支持85万元,改善叶集区院办公办案条件。通过督办、领办、交办、参办等方式,指导基层院集中查办了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大案要案;通过岗位练兵、业务竞赛活动,全面提高了基层实战能力,全市检察业务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拉升标杆,规范推进
为把个性化做法提炼成“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市院党组拉升品牌标杆:看创建项目是否服务于中心工作、创建内容是否贴近工作实际、创建效果是否促进了检察工作、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并提出要有工作机制、有活动载体、有经验模式、有媒体报道、有社会评价等“七有”标准,推进了开门创建。裕安区委领导盛赞裕安区院“互联网+扶贫”“必将对全区的农村政治生态,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舒城县院“阳光检务”品牌群众满意率达98%。
“抓特色、创品牌、育典型”的扎实推进,全市7个县区检察院一院一品、争奇斗艳,在院院精彩纷呈的同时,“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文明接待示范窗口”、“全国青年文明号”、“全省检察机关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等荣誉纷至沓来,全市两级院全部进入省“文明单位”称号行列,市检察院还荣膺“第六届全国基层检察院建设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