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储勇
经历了前一段时间秋收的忙碌,10月12日,霍山县与儿街镇四顾冲村种粮大户何文林坐在家中算起了今年粮食的收成。
“我粗略算了一下,今年虽有水灾及高温热害,但水稻不仅没有减产,反而还增产了,每亩平均产量超过500公斤,而过去亩产只能达到350公斤左右。”何文林乐滋滋地说,是绿色增产模式,为今年水稻的丰收加了实实在在的“一码”。
绿色增产,新模式带来好收成
2015年起,霍山县农委在与儿街镇建立了1个水稻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示范片总面积5000亩,涉及该镇的指封山、百福庵两个村20个村民组40户,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有10户,何文林就是其中的一户。
霍山县农技推广中心栽培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储成虎介绍说,区别于过去的水稻种植模式,绿色增产示范片除推广农业机械化及相关高效栽培技术外,在水稻品种选用、育秧、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
储成虎告诉记者,在示范片里,选用的水稻品种是抗病高产优质品种,在育秧环节,运用了无纺布旱育秧技术,令秧苗素质大大提高,“这些可以说为水稻绿色高产奠定了基础”。此外,储成虎介绍,示范片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应用农艺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防控病虫害,实现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以前为达到增产目的,一般都是通过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但这会造成地力‘透支’,更严重的是会带来污染。”
采取绿色增产模式,水稻收成究竟怎么样呢?储成虎告诉记者,9月下旬,该县农业部门来到了与儿街镇绿色增产示范片进行了现场测产,示范田块水稻亩产达到623公斤,“这比非示范片增产10%以上,今年又逢洪灾、高温、旱灾等多重影响,这样的收成相当可观了。”
同样,舒城县今年也在开展水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10月13日,记者来到了该县千人桥镇五里桥村的绿色增产技术攻关区。只见攻关区内125亩水稻田里,饱满的稻穗“低下了头”。“我们这从2012年就被选作粮食主产区作物丰产节水节肥技术示范片,应该说绿色增产模式从那时就已开始尝试了。”舒城县农委粮油站副站长龚猛介绍说。
龚猛告诉记者,在这125亩的绿色增产技术攻关区里,农田的耕作条件、相关设施应该都是当地最好的,为确保实现绿色增产,在选种、育秧、种植、管理等各个环节也采用了最高的标准。“就拿病虫害防治来说,几乎是按照有机标准来实施,这片区域的稻田边安装有太阳能杀虫灯等设施,对病虫害进行物理防治。”
“这片示范田种植的是晚稻品种,大概10月下旬就可以收割了,亩产900公斤应该没有问题。”站在田头上,龚猛捧起一簇自己精心照料成长的饱满稻穗,口气中不无自豪。
节本增收,大户在效仿中创新
通过绿色增产模式,示范片获得了丰收。那么这种新模式,有没有农户效仿呢?在舒城县采访时,记者了解到,通过示范效应,眼下当地一些大户也在紧跟示范片的步伐,积极调整自己的种植思路。
千人桥镇种粮大户王光山从去年开始走上了绿色增产的路子。他是一名种田的“老把式”,在当地承包1200亩土地,过去他一直种植普通粳稻品种,从去年起,他改种了优质粳稻新品种。不仅如此,他也在田间安装了太阳能灭虫灯等杀虫设施,而且化肥和农药使用上有了较大变化。
王光山说,现在他的稻田里不再施氮肥等无机肥,而是使用有机肥、秸秆和红花草的新组合,以改善土壤,“其实,最大的变化还是农药使用上,过去一季水稻要打8至10次农药,现在只要使用2-3次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就可以了。”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