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活动“爱在久久 金婚大典”良缘五十载 松鹤伴琴弦

编者按
金婚,是一把特殊的爱情标尺,也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刻度。
50年的姻缘,如同一杯陈年的美酒,历久弥香。
缘当惜,情尤珍。中国人尚善惜缘,尤其对姻缘最为心仪。传统的婚姻特别强调“家和万事兴”、“敬老孝亲”等,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在社会走向老龄化的今天,提倡并发扬传统的“孝道”十分必要,而“家和万事兴”更是当今与未来社会都要提倡的正能量。
10月9日,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明办、六安市文明委主办,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皖西日报社、兴茂集团、六安市老年大学承办、协办的“我们的节日·重阳”系列活动“爱在久久,金婚大典”在悠然蓝溪举行。伴随着《家和万事兴》、《当你老了》、《婚誓》、《花月满人间》等歌舞旋律,来自全市的十对金婚夫妇牵手相伴,与众人欢聚一堂。
受邀的10对金婚老人曾分别在教育、市政、水利、工商、医疗行业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其中还有全国劳动模范和农业大学第一代高才生。这些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毕生智慧和汗水的老人,始终与共和国命运与共。他们夫妻和美、家庭和睦、代际和谐。对待感情,质朴纯粹、矢志不渝。对待婚姻,忠诚严肃、勇于担当。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老一辈矢志报国,求真务实,兢兢业业的品德,展现了热爱生活、积极向上、重缘惜缘的精神风貌。

  石发玉、王仁华夫妇

石发玉、王仁华.jpg

  据石发玉回忆:50多年前,自己在淠东乡教书,和王仁华通过介绍认识。谈了两年。那个时候很“封建”,谈恋爱就是经常在一起交流,谈谈心。发现彼此很聊得来,就决定在一起过日子。

  石发玉说:“我们生了5个孩子,每个孩子读书都很争气,考上了大学、研究生。妻子是个朴实、勤劳的人。当时我工作在外,她一个人种4亩地,怪累的。”生活中他们很少有矛盾。“主要因为妻子脾气好,人特别善良。其实,50多年我们有过很多艰难的日子,但是一起努力,彼此照顾。现在回忆起来反而很美好,过过苦日子才会更懂得珍惜生活!”

  石发玉和王仁华让人羡慕的不仅是他们的婚姻,还有他们对孩子的教育。5个孩子一直都努力上进,从不要父母操心,对父母十分孝敬。“从小就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刻不能忘”,石发玉接着说:“还有,一定要勤奋工作,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于启权、常秀琴夫妇

常秀琴、于启权.JPG

  于启权老人今年已经是90岁高龄了,爱人常秀琴今年77岁,两人通过单位领导介绍相识,经过相处后,于1960年喜结连理。于启权老人年轻时在北京后勤学员当兵,然后被分配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后来因为家中母亲病重,几经波折,转业回到六安,在六安教委工作。

  于启权年轻时一直忙于工作,家中的一切自然就落到了妻子常秀琴的手中,常秀琴老人告诉记者,家中共有3个女儿、1个儿子,因为丈夫工作非常忙,四个孩子基本上是自己一个人辛苦带大的,结婚56年以来,除了照顾家庭、照顾孩子,还得工作,虽然很辛苦也埋怨过,但是两个人还是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就这样过了大半辈子。

  现在,两个人都已经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常秀琴老人加入了老年大学,学习山水画,除了打发大把的退休时间,同时绘画也能够陶冶情操,让常秀琴老人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杨兴华、谢慧民夫妇

杨兴华、谢慧民.JPG

  杨兴华、谢慧民都是农业大学第一代高才生。“我跟你奶奶上大学那会儿都在安徽农业大学蚕桑系,我们俩是同班同学。”说起如何追到谢慧民的时候,杨兴华显得有点小骄傲。杨兴华说,那个时候谢慧民可是系里的大美女,为了能追到她,杨兴华没少下工夫。平时没事儿的时候,杨兴华就喜欢找谢慧民“搭讪”。因为谢慧民的学习成绩很好,杨兴华就经常向她请教问题。“这一来嘛,是为了学习知识;二来呢,当然是为了增加‘谢同学’对自己的好感。”杨兴华笑嘻嘻地说。在生活上,杨兴华也经常给予谢慧民很多帮助。像什么打打水呀、搬搬重物呀,凡是“苦力活”,杨兴华都争着帮谢慧民干。渐渐地,谢慧民心里对杨兴华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1966年夏天,杨兴华与谢慧民一同被分配到了金寨山区。1967年,两人结婚。“我们结婚那会儿真的是太简单了,亲朋好友就几桌人,荤菜都没几个。结婚当天也没新衣服,把以前的衣服洗洗干净穿上了,就算婚服了。唯一添置的新物件,就是一床新被子。虽然物质条件很匮乏,可是打心底里高兴。”

  高永康、黄丽华夫妇

黄丽华、高永康.JPG

  高永康和老伴黄丽华结婚多年,见证了六安这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变。高永康是从水利局退下来的,对淠史杭建设初期有深刻的印象,六安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就为新中国的成立牺牲了30万人,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一伟大号召,先后修建了六大水库,30万亩良田沉没水底,30万人抛家迁徙……从老人们自身的经历看,文革、上山下乡、重返课堂、改革开放等,每个阶段都出现人生的转折,作为那个时代的人,高永康和老伴黄丽华曾经单纯过、幼稚过、甚至迷茫过。但当年的那种热情和奉献精神却是可取的。

  两位老人是同路人,一同走过了五十年,一同体味了不同阶段的真实感受,也见证了各自、家庭,以及身边发生的变化。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两位老人一步一个脚印、手牵手走过了这段漫漫长路。五十年的路,对两位老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李光曙、张炳秀夫妇

李光曙、张炳秀.jpg

  50多年前,李光曙和张炳秀是大学同班同学。如今,他们已经步入了金婚。“我们在学校里一起学中医,一起下乡为人民服务。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聊天。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事业,很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回想起当时结婚的情形,李光曙笑着说:“我们当时结婚很简单,没有办任何的婚礼,就称了一斤小糖分给大家吃,但心里却是比蜜都要甜。”

  李光曙说过去他工作很忙,张炳秀一直默默支持着他。现在张炳秀在医院工作,换做自己支持她。他们在生活中很少吵架,即便有了小矛盾,双方都能做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很快就会和好。从他们牵手到步入婚姻殿堂,俩人就决定好珍惜彼此、照顾彼此。

  李光曙和张炳秀是一对让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常常有人向他们请教婚姻长久的秘诀,他们总是这样说:“世上没有完美的人,生活中只要做到‘四个互相’就行啦!即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梅德林、赵立珍夫妇

梅德林、赵立珍.jpg

  全国劳动模范梅德林,1956年经介绍认识了赵立珍,并且相知、相恋,步入婚姻殿堂。说起当年两人的爱情故事,赵立珍老人满眼的幸福。赵立珍老人告诉记者,认识梅德林的时候,她才17岁,还在读中学,当时梅德林是一家食品公司收购站的书记,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

  婚后,两人育有三儿一女,如今,四世同堂的家庭生活让两位老人很是满足。赵立珍老人说:“子孙是我们最大的骄傲,现在他们都各自成家,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我和老伴很是欣慰。更让我们高兴的事,孙子们也很孝顺,逢年过节都会回来看我们,我们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1956年至今,两位老人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60年,这其中,有欢笑,也有矛盾,但两人共同扶持、一起变老,这种相濡以沫的爱情精神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去学习。

  杨兴基、王桂芝夫妇

王桂枝、杨兴基.jpg

  杨兴基是个老六安人,见证了六安这么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兴基说自己的一生不算太顺利,充满了大小坎坷。1950年参加工作,在霍山佛子岭水库上班,后来,被调去梅山水库,再后来,又换了三份工作。频繁的工作调动,免不了多次搬家。这期间,王桂芝一直陪在丈夫身边,还要兼顾四个孩子的生活和成长。两人为了这个家,都付出了很多。好在现在的儿女们都很争气,也很孝顺,二老十分欣慰。

  回忆起当年的婚礼,杨兴基满脸的笑容。“我和老伴通过厂长介绍认识,谈了两年恋爱。当年条件不比现在,婚礼都十分简单,我和桂芝还有当时的一对同事一起,在厂里的会议室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几位同事和家长在现场见证了我们的婚姻。”

  现在退休了,82岁的杨兴基坚持锻炼,他每天早上都会去公园练练拳、练练剑,老伴王桂芝则参加了老年大学,和更多的伙伴们一起学习。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十分丰富,用杨兴基的话来说就是很幸福、很满足。

  曾九林、李志华夫妇

李志华、曾九林.jpg

  说起曾九林和李志华两位老人的缘分,可谓是很有渊源。当年,两人同时就读于六安师范,曾九林读的是初师专业,李志华读的是幼师专业。两人一前一后毕业,毕业后,又都被分配到独山工作,两人的工作地点相差仅十几米。后来,经公社书记介绍,曾九林和李志华开始谈起了恋爱,并于第二年春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李志华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那时候条件差,曾九林的工作又忙,为了让5个孩子能受到最好的照顾,她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家中,“父母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会永远感激他们。”李志华深情地说。

  结婚56年,拌嘴在所难免,但曾九林和李志华都互相体谅、互相容忍,所有的不开心也就烟消云散。李志华告诉记者:“结婚这么多年,浪漫倒谈不上,只是互相扶持着,走过困难和不安。现在孩子们都各自成家,工作稳定,也很孝顺,我和老伴很幸福。”

  潘声扬、孔昭霞夫妇

潘声扬、孔昭霞.jpg

  “认识老伴那会儿,他还在无锡部队当兵。我当时正在皖西文工团,也就是后来的皖西大剧院。”说起与潘声扬的第一次见面,孔昭霞的脸上仍挂着一丝红晕。“我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他第一次来文工团找我时,团里就跟炸开了锅一样。大伙儿都在起哄,把我的那个脸啊涨得彤红,他也怪不好意思的。”后来,潘声扬经常去团里找孔昭霞,还带了不少小礼物,惹得周围的人都很羡慕。

  1961年,潘声扬与孔昭霞结婚。虽说那个年代物质极其匮乏,可他俩的婚礼却办得很喜庆。“赶巧镇里召开党代会,婚礼刚好在党代会结束的第二天。领导说‘正好现在党代会会场里的一些大红色的条幅还没拆,你们明天就在会场里举办婚礼吧,一来你们沾沾党的喜气,二来我们大家伙也跟着沾沾你们的喜气’,所以我们两个的婚礼很热闹。”如今,潘声扬老人79岁,孔昭霞老人也已经74岁了。结婚以来,两人相濡以沫地走过了整整55个年头。孔昭霞说:“我很感谢老天,让我遇上了他,让我有了这么一大家子人。我很幸福,也很满足。”

  黄杰峰、高久华夫妇

黄杰峰、高久华.JPG

  年少时黄杰峰和高久华在不同的文艺团体工作,后来因机缘巧合被共同调配到另一个单位,两个人正好坐同一班车上,兴趣爱好相同,年纪又相仿,双方产生了好感。可好景不长,两人又被分开。就这样辗转了好多年,两人再次相遇、相知,并步入了婚姻殿堂。

  谈起过往的婚姻生活,黄杰峰老人表示,其实很不愿意去回忆,虽然当年两人能走到一起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那个时候的生活真的太苦太艰难了,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为了挣工分忙得焦头烂额,还填不饱肚子,直到后来黄杰峰转行,担任六安地区供水计量所所长兼计量鉴定站总工程师后,生活才开始逐渐好转。两位老人经历过苦难和贫穷,彼此却一直守护相爱,黄老说:“现在不少年轻人对婚姻太过儿戏。希望年轻人能够珍惜婚姻,并且对下一代要担负起责任,在漫长的婚姻道路上要彼此信任、互相包容、互相谦让。”

  72岁的黄老也希望借此机会感谢“金婚大典”的活动主办方,如今生活条件富裕了,却一直没能为老伴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参加这次“金婚大典”活动,老伴特别开心,这是送给她最好、最难忘的一个结婚纪念礼物。

流冰 摄2.jpg

  省、市领导为金婚老人颁发证书。 本报记者 流冰 摄

流冰 摄3.jpg

  分享50年爱情的甜美。 本报记者 流冰 摄

 

 选择年月
<2016年10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627282930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活动“爱在久久 金婚大典”良缘五十载 松鹤伴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