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长里 本报记者 杨秀玲 实习生 吴奥琪
“漆医生,也不知是不是入秋天气干燥,最近我有点便秘,你给我开点药。”“是药三分毒,你先别急着吃药,回去多吃南瓜、红薯、海带,多喝水,吃点蜂蜜也好,生活清淡点。再教你在几个穴位上按摩,没好转你再来。”一个多星期后,75岁的王老奶奶特地跑来告诉漆德烽,她的便秘已好。
在金寨县斑竹园镇上有家“和协药房”,这家药房不但卖药,还有医生为前来买药的病人坐堂义诊,他就是现年71岁的漆德烽。漆德烽行医55年,当了18年的区镇医院院长,他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到了农村的卫生事业,把大爱献给了患者。
“你是我女儿的救命恩人,看到她就想起你。你退休了,对病人还是当年那样的菩萨心肠。”78岁的李奶奶听了漆德烽的亲切叮嘱,伸出发抖的手接过处方单哽咽地说。
20多年前的一天,李奶奶上初一的女儿小梅读书不用心,一次考试好几门功课不及格,她爸狠狠批评了她。小梅性格倔强,哭泣不止,偷偷吃了药,第二天躺在床上不去上学。她父母进屋发现她脸色苍白,昏迷不醒,急忙送到斑竹园镇中心卫生院,经时任院长漆德烽诊断为药物中毒,处在极度危险之中。漆德烽精心治疗,坚持24小时陪伴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经过3天3夜的全力抢救,小梅转危为安。
这年李奶奶家杀了年猪,一天时近黄昏,老人在漆德烽下班回家的山路上拦住他,要他到家里坐一会儿。他以为是看病,便去了老人家。老人将炖好的猪肉盛一碗非要他吃,以表达淳朴的感激之情。
漆德烽的小儿媳为了生计,经有关部门批准,在斑竹园镇开了个“和协药房”。漆德烽老两口居住在距集镇4公里的山村。他退休后,不论酷暑严寒或风霜雨雪,每天去药房坐堂义诊。他坚持“四不”原则:不收取任何费用,不开大处方,不开高价药,不收“红包”。同时,教育儿媳做到“五不”:不看人卖药,不擅自提高药价,不赚昧心钱,不进非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药品,不冷漠对待病人。
“你哪里不好?”“我胃胀、痛、消化不好。”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后,漆德烽和蔼地对病人说:“给你开了3样药,不要20元,我这里没有,你到别的药店买。服完后有什么变化给我打电话。”漆德烽除了坐诊,还经常出诊。不管天晴下雨,不分白天黑夜,不顾山路崎岖坎坷,只要一个电话或有人找,他就骑摩托车马上赶到病人家里。他的那辆摩托车被村民称为乡村的“120”。仅他退休以后的10年,就为方圆10公里的山民出诊100多次。农民毛得风家住15公里外的大西冲,其妻中风瘫痪,几年下不了床。由于家境贫困、病情复杂等原因投医无门,几乎失去希望。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