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松
在辛辛苦苦上班40年后,霍邱县文广新局职工张希贵光荣退休了。子女都在大城市工作,他和老伴在小县城过上了衣食无忧、颐养天年的日子。老张现今又“上岗”了,是从今年元月开始的。65岁的他被组织上派往岔路镇共同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下村扶贫,对于老张来说,与其说是工作任务,不如说是领导的信任和老百姓的期望。他反复思考权衡后,说服了家人,重新走向陌生的工作岗位。老张带着老伴,共同住进村头低矮的小屋。
“共同村”,一个寓意深远的村名,人们看到村名,想到的往往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提高。而现实中的共同村却是个典型的贫困村。这个村位居汲河西岸,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正常年景是易涝易旱、沟壑纵横,老百姓更是怕涝怕旱。全村5150亩耕地3043口人,在册登记的贫困户就有90户205人,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从S310省道向东,要七拐八绕十几里才能到达村部。第一次问路去村里,群众抬手一指说:就这一条路,顺着路走就到了!走过才知道,原来是一段坑洼不平的砂石路,并且没有其他路可走。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老张决定摸清村情民情。他开始了对全村情况的调查摸底,重点加强对贫困户的深入了解。这用流行的扶贫专用术语叫作“精准识别”,不过老张认为这是“认路认门式的走访”。他花了3个月的时间,从低保贫困户到一般贫困户,平均每家走访3次以上。老百姓白天外出不在家,他就傍晚甚至是晚饭后过去。这个特殊的扶贫“工作队”缓缓地行走在田间地头,夕阳下,行走的影子和老张的工作思路一起,被拉得老长老长。家庭情况摸清了,接下来就是逐户审核。老张和其他干部一起,对照标准、按照程序、结合实际,让在册贫困户该退的退出来、该进的补进去。老张有了底气,百姓没了怨气,虽然又苦又累,干部群众之间却增添了信任与和气。
第二把火,老张决定积极争取支持。他把全村的发展计划和贫困户的帮扶计划进行分类,把属于需要政府扶持的项目进行汇总统计、有机整合,然后开始跑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村里修了水泥路1500米,疏通水渠3千米,新建桥涵15座,深挖当家塘2口,改造维修排涝站一处。新建了广播室,更新了农家书屋图书,实施了信息共享工程。659平方米的村部开工建设,建成健身场地并安装了健身器材。贫困户帮扶方面,危房改造2户,5名年轻人学会了驾驶技术;23家畜禽养殖户、10家水产养殖户顺利申请了补贴;18名具备条件的农民也实现了短期再就业。同时,他还想办法为残疾人许丙庆申请到一辆轮椅,为腰椎间盘突出的严子祥找到了康复医生,为低保户张传有、宋根权申请了小额贴息贷款……
第三把火,老张烧向了市场。首先是全力服务好光伏项目,积极推动筹资、征地、施工和安装,建成后不仅村里每年有6万元的集体收入,还能给47户贫困家庭每年带来3000元以上的现金收入。其次是把本村的小龙虾养殖户组建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具备养殖条件的贫困户加入,通过统购幼苗、统销产品、统一技术支持和管理,当年就有4户贫困户走上自食其力的致富道路。最后是通过市农委取得温氏集团的支持承诺,谋划筹资新建一处年出栏2000头的生态养猪场。那可是高科技的养殖项目,老张说,这样的猪场环保问题处理得很好,进到场内都闻不到异味,猪粪经过发酵处理最终转化成有机肥料,经过加工可以对外销售,实现零污染的同时,每吨肥料可卖800元到1000元,整个猪场年收益大约在10万元左右,可以带动10户以上农民脱贫致富。老张说,等到共同村的老百姓共同发展、共同致富了,自己才会“下岗”,再次回归清闲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