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宝盗贼斗智的护墓人——记六安汉代王陵墓地巡查队员马文章
寂静的墓地、肃杀萧索的气氛,一位孤独的老人在寒风瑟瑟的陵墓附近边走边看,查找着是否有与往日不同的蛛丝马迹……
1月2日早上,在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村高大墩陵附近,巡查队员马文章一边巡查,一边告诉记者,“要是在前几年,我是不敢带你们到这里来的!这里树高草密,两米以外躲个人,根本发现不了。一般盗墓贼来盗墓的时候,都会随身带着凶器防身,危险得很!”
2006年,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因合武铁路修建进行发掘,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省、市文物部门对该区域进行科学调查,确定其为西汉六安国王陵墓葬区。2007年8月,六安汉代王陵墓地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被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双墩汉墓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在海内外名声大噪,一度成为盗墓者疯狂盗挖的场所,盗墓者一直不断,护墓面临的危险和付出的代价更大。市文物部门先后聘用了十几名巡查队员,今年60岁的马文章便是双墩汉墓最早的队员之一,也是护墓时间最长的一个。2007年,双墩汉墓发掘之时,马文章便开始了他的护墓生涯。
他日日守护在这里,他对陌生人保持警惕,而且还会一丝不苟记录下来,以防止陌生人白天踩点。他习惯每天都去巡查,仔细观察山坡上的任何变化。这些情况,都被他记录在本子上,他的笔记本甚至曾几度被公安部门借阅,成为破案线索。马文章说,护墓是与盗墓者的较量,心怀不轨的人身上有一种异样的气息,村里只要来了外地人,他便似有了感应一般提高警惕。
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主要有双墩、高大墩、马大墩、三星庙墩等4对形状相同高大且并列的双墩墓,各墓之间相距500-1000米不等,当地群众称之为“四对八大墩”。因为只有双墩一号汉墓已经发掘,其他几座墓地都是原址保护。每天在墓区巡逻,马文章都感觉“是提着脑袋在干事”。“有一次,正好我跟市文物局的同志在巡查,听到有莎莎的踩着地上树叶走路的声音,我们便蹲在树丛中,屏着呼吸。果然不一会儿,就见两个盗墓贼上来,带着盗墓工具和明晃晃的钢刀。我们不敢惊动他们,只能静静的地观察。”马文章说,盗墓需要一个过程,一般至少要十来天,他在巡查中发现盗墓者的痕迹后,就会报警,确认是盗墓后,警方就会组织警力蹲守,等盗墓者再来时进行抓捕。
2013年8月的一天,马文章白天察看时发现墓区有一片树叶上沾着指甲盖大小的新鲜泥土,他觉得很可疑,于是便顺藤摸瓜仔细查看,果然在树叶的下方用树叶盖着个孔。凭他多年的经验,他判断盗墓贼肯定还要再来。于是便报了警,配合警方在经过长达两个多月坚持不懈地死看硬守和艰苦侦查后,成功打掉一个江西籍盗墓犯罪团伙,抓获全部犯罪嫌疑人9人,收缴全套盗墓工具和两辆作案车辆,这也是近年来我市破获的一起较大的盗掘古墓葬案件。
巡查危险性太大,马文章先后养了两条狗陪他巡墓,不仅多了个伴,土狗确实帮了他不少大忙。但是,盗墓者的报复行动却在偷偷进行,两条狗都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被毒死了。马文章家独门独户的院落,在那些日子里弥漫着恐惧和不安。儿子和女儿都劝他别干了,太危险了。他自己也动摇过,但他最后还是选择坚持下来了。2013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管理所又聘用同村的另外1个人陪他一块护墓,但回想起潜伏着的危险,依然让他感到心有余悸。
“随着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科技防范系统的投入和使用,现在盗墓者已少了很多,但是巡墓仍然潜藏着巨大的未知的危险。双墩汉墓是无价之宝,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感情。在没有更好的保护措施前,我仍然会坚持守护下去。”马文章说。
采访札记
“比鬼神更可怕的东西,是人心。”看过《盗墓笔记》小说的人都知道,在这世界上将一座座坟墓看成一座座宝藏的人,大有人在。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和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的发现,对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填补了西汉六安国历史的空白,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成了盗墓者日日牵挂的宝藏。作为护墓人,待遇低、责任重、危险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马文章却一直在坚守。墓地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土,马文章都烂熟于心,8个寒暑匆匆而过,马文章已年过花甲,汉墓保护任重道远,我们期待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能够进一步落实政策措施,保护好汉墓,不让盗墓者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