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秋

  庄有禄

  霍邱地处江淮之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盛产小麦、水稻和大豆、玉米、山芋、花生等五谷杂粮,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古时也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说。时值仲秋,正赶上收获时节,放眼万亩田畴之上,大小收割机在金灿灿的稻田里往来穿梭,把颗粒饱满的稻谷吃进肚内,经过一番过滤后,又从屁股后面吐出来。粮农们喜笑颜开地紧跟后面,双手撑开蛇皮袋子,快速将稻谷接收进去,扎紧袋口,放到车上,运回晒场,晾晒后,或出售,或归仓。

  举目四望,座座村庄,星罗棋布,四周杂树参天,高低错落的楼房瓦舍,掩映其中,鳞次栉比,生机盎然。家家户户的门前,都留有一块坦荡如砥的平地,秋收时节作为晒场。晒场之上,男女老幼,手持木掀、扬叉、草扒子、大扫帚等农具,翻晒稻谷、稻草,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农户在向阳处的墙脚边,杵着一捆捆芝麻秆子,犹如列队伫立等待检阅的士兵,沐浴着艳阳的光辉。目睹眼前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关于晒秋的一些景象来。

  “晒秋”是个农俗现象,古已有之,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尤以山区为盛。随着时光的推移,江西婺源的晒秋一直沿袭至今,乡间不仅传唱《晒秋》的民歌,而且篁岭古村的晒秋,已成为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该村每年重阳节期间,均举办晒秋文化节,吸引国内外数十万游众前去赏秋观光拍摄采风。安徽歙县霞坑镇石潭村至今仍保留着“晒秋"的生产生活传统,每年霜降前后,秋阳杲杲,金风送爽,石潭农家的房前屋后、场院廊台等处,晾晒着玉米、南瓜、茱萸、辣椒、灯笼柿子等秋收果实,仿如一幅幅五色斑斓的水彩画,令人目不暇接,兴奋不已。

  其实农家晾晒丰收果实,不仅仅局限于深秋,一年四季都可进行。婺源篁岭古村的居民,春晒脆嫩的山厥和水笋,夏晒玲珑的干菜和果蔬,秋晒眩目的辣椒和黄菊,冬晒醉人的果脯和乡俗……吸引了大批画家和摄影家,驻足流连,潜心体验,精心创作,锻造出一幅幅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艺术珍品。

  我年少时生活在乡野,直到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才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一方水土。每逢秋季,庄上家家户户门前院落,都摆满丰收的果实,一茬接一茬地晾晒不止。初秋收获开始了,父母亲既要忙地里的公家活计,也要忙家里的一些私事,一天到晚,起早贪黑,像个旋转不停的砣螺,忙得天昏地暗,浑身是劲。每当夜幕降临,繁星闪烁,百虫齐鸣之时,母亲便点亮光焰如豆的煤油灯,把清晨从菜园里采摘的葫芦、南瓜、沈瓜拿到大桌之上,父亲就着光亮,放好砧板,操起菜刀,先将其劈成两半,再一刀一刀将其切成片子,放进菜篮子里,第天由母亲摊在庭院内支起的芦席上晾晒。父亲刀法娴熟,运斤成风,我看得如痴如醉,暗暗叫绝。

  仲秋时节,庭院内主要晾晒稻谷、玉米、花生和棉花;季秋时节主要晾晒腊菜、山芋片子和辣萝卜片子。稻谷、玉米和山芋片子晒干后归仓贮藏,留作一家老小的口粮。腊菜和辣萝卜片子等晒干后,父亲将其倒入大红盆中,揉上粗盐,再放入坛内足紧封口慢慢腌制,留作冬季和来年春天全家老少就饭的主打菜肴。葫芦片、南瓜片、沈瓜片和马齿苋等晒干后,母亲将其放入篾篓子里,挂在室内阴凉通风处保存,一部分留着冬天和来春家人食用,一部分父亲于春节前夕将其拎到街市上出售,换一点小钱,或打油买盐,或贴补家用。

  髫童时,目睹大人晒秋,觉得有滋有味;稍长时,喜欢参与晒秋,感觉情趣盎然。不过那时的参与和喜欢,完全出乎本能,不知晓“晒秋”这个词,更不了解“晒秋”是一种民俗,成为文人墨客追逐的景致。而今我已年届花甲,无数次经历和览阅晒秋,对其的认知也逐步深入。晒秋不仅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代表着希冀、代表着豪情,还代表着无限的慰藉和高雅的风致,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晒秋已深深地植入我的灵魂,与我的血肉水乳交融,难解难分,浑然一体。

  深秋时节,旷野上的果实大都被收割或采摘入户,显得寂静而肃杀,但当我看到家家户户庭前屋后晾晒着的五颜六色的累累硕果时,走起路来格外精神,内心犹如喝了一碗蜂蜜,感到无比香甜和惬意,无比喜悦和亢奋。


 选择年月
<2019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陈龙——《回望·寻找真相》之一⊙晒秋⊙寥落的蝉声⊙开灯⊙诗与画⊙一千次敬仰(组诗)——《上将洪学智》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