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红——竹艺传承中的坚守

  (上接一版)

  学艺难。想要坚持做竹编传承人并不容易,这需要顽强的毅力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一个看似最不起眼的筛子也要经过九道工序。竹器工艺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同时要穿插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单个产品从设计打样,到竹子高温蒸煮,再到破篾裁剪与编制成品,每一样产品都需要精益求精。一只精巧,工序复杂的倒径篮,需要套圈、编制底部、成形、收口、上配件、上色等工序,这种诞生于唐朝的花道用器直径19厘米,却有500多道迴,需要转500多回竹篾。历经岁月,她的双手已经被篾条磨去手纹,变得十分粗糙。

  创新难。画画讲究“笔墨当随时代”,作为一项非遗文化产品,竹编的创新型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创新,她买来文艺类、美学类书籍,苦心领悟,同时奔赴各地进行拜师学艺,致力把竹编产品从以往的生活必需品发展成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品。经过近30年的摸索、实践和创新,她充分利用大别山区特有的优质竹、木、藤、柳、草等天然材料,编织成欣赏与实用、工艺与文化完美结合的产品近5000种。在目前开发的产品中,农耕系列彰显传统文化与乡愁,器皿系列彰显绿色文化与环保,饰品系列彰显时尚文化与精致,竹艺系列彰显包容文化与创新。将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去,实现了从竹编产品到竹文化的华丽转身。2017年,六安竹编被市政府评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业难。为了弘扬竹编文化,她开始创办公司,期间,可谓吃尽苦头:从修路运输、资金供给、原产地选材、产品包装销售以及亲赴日本对产品进行研讨谈判等,她都亲力亲为,不在任何环节上出错。

  传承难。为了这份非遗传承,邹红真是磨破了嘴皮,到处说服年轻人不要外出打工,能留下来传承“祖上”留下的这门传统技艺。她开办竹编教室,免费传授学习课程,让喜欢竹编热爱竹编的年轻人得到系统专业化学习。还掏钱让他们出去学习长见识。邹红表示就是再难,也要将竹编这门手艺坚持并发扬出去,要留住人,留住艺,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

  致富路上一起走

  邹红创办的康宁竹编公司因为公司九成工人都是附近村民,为了照顾贫困户农忙务工两不误,公司决定贫困户农民每年只工作八个月,遇到农忙季节就回家劳作,大大方便了周边群众。

  贫困户朱成银说:“我以前是个篾匠,编烘篓、提篮、筛子等,都是日常用品,但随着塑料袋、金属制品的出现,传统篾制品几乎被淘汰。为了养家,很多篾匠和我一样不得不选择转行。现在我又重新做起了擅长的篾匠活,而且收入比以前更高,最重要的是在家门口上班,农忙时节还能放假,家人、孩子和农活都能照顾,再也不用四处奔波了。”

  贫困户沈丙云50岁就来厂里上班,家里没有房子,他和老伴都住在公司里,邹红无偿给他们提供水电和房屋,现在,她老伴去世,60岁的她依然住在公司里,成为了邹红的“家人”,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

  为助力脱贫攻坚,康宁公司还将竹编工艺品原材料或半成品送到群众家中,让其“居家加工”,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多劳多得。这种模式让很多无法外出就业的劳动者(其中较多是贫困户)可以在家从事手工编织,极大地激活了贫困户的脱贫动力。

  近年来,康宁竹编广泛吸纳周边的贫困户前来务工就业。目前,康宁竹编已培养各类技师20余人,编织专业人员40多人,从业员工200多人,其中残疾人员8名,并辐射300多个贫困家庭从事竹编加工生产,每年户均增收约5000元,带领100多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选择年月
<2019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中英围绕5G有很大合作机遇——访英国数字创新推进中心首席执行官杰里米·西尔弗⊙绿色发展给力脱贫攻坚老区金寨亮出发展新画卷⊙邹红——竹艺传承中的坚守 ⊙公告(2019)皖1503民初1526号⊙六安阳光电力维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19年招聘高校毕业生公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