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铜玺之“大莫嚣鉨”

QQ图片七版4.jpg

QQ图片七版3.jpg

  穿透岁月的光线,纵向审看历史深处的文物,那是人类祖先留下的记忆基因!

  这是一枚铜质古玺,暗红的古铜色,沉稳而不张扬,仿佛一位智慧的老者静守着,默默无语,其实满腹山川沟壑与历史人文!

  这是一枚发现于皖西大地、先楚之乡的珍贵文物,这不只是一枚小小的物件,而是一颗跳跃在文博研究史上浸染着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印迹的“红心”。

  1982年的春天,六安县十字路乡(现在的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一位勤劳的农民,在城北西古城遗址东坡耕种时,意外地发现了这枚稀奇、古朴的铜质古玺。

  这枚铜玺现在珍藏在皖西博物馆。铜玺为正方形,瓦纽,通高1.8厘米,边长2.5厘米,厚1.1厘米,印面阴刻田字界格,每格一字,印文“大莫嚣鉨”为白文。

  《汉书·五行志》颜师古注:“莫嚣,楚官名也,字或作敖,其音同。”在楚国古文字中敖皆作囂,“莫嚣”,即是莫敖。

  “大莫嚣”之称,古时只在《汉书·曹参传》出现过,《史记·曹相国世家》中作“大莫敖”。根据史学家分析,因汉代时近战国,故仍沿用楚官名号。“大莫嚣”应是楚国中央军事机构中的长官。

  纵横捭阖800年的楚国,纷纷扰扰,阶层严格,官玺是权力的象征和载体,是王侯将相身份的注释和尊优的体现。

  这件铜玺就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楚国官玺,是国君授予臣下权力时颁发的信物、凭证。印文中“鉨”字的写法颇具特色,为“金”字旁加上“尔”。此种写法不见于他国古玺,而与楚国铜器、竹简文字一致,为楚“玺”字的特殊写法。

  穿越历史的隧道,可以揭开迷离的真相和神秘的面纱。

  莫敖是春秋战国时期独见于楚国的一种官职,也是楚国最早出现的官职之一。楚,800年历史,从蛮夷至中原,铁马金戈,直指大别山。“敖”,原本是部落酋长的称号,部落转变为国家后,楚国君沿袭这一传统称号,仍称“敖”,但实际上已有“国家元首”的含义。

  楚武王称王后,楚君若敖、蚡冒的后裔分别因先祖而称为若敖氏和莫敖氏,宗族首领沿用先祖名号,于是“敖”义便由“国家元首”变为宗族首领。在楚武王末年设尊官令尹之后,莫敖演变为官名。

  “莫敖”,多与军事活动有关,兼有在内与王图议国事、以备征询,在外受命出使、应对诸侯等职责。《左传·庄公四年》记“莫敖以王命入盟随侯”,即楚武王征途中亡故,莫敖屈重以楚王的名义和随侯结盟。

  春秋时期,楚国莫敖为屈氏世官。《左传》记载,楚国最早的莫敖为屈瑕,屈氏一族中为楚国莫敖者有六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诗人屈原也属屈氏一族。屈氏是楚国公族三大姓之一,权势显赫。

  战国时,莫敖世官性质发生变化,不再为莫敖氏族人世袭之职。楚国地方职官中也设“莫敖”一职。中央政府的莫敖多称“大莫敖”,地方官莫敖前冠地名,有些见冠人名。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汹涌澎湃。春秋时,六安一带为六国,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至战国末年,一直属楚。这枚附着有远古楚国气息的“大莫嚣鉨”,就出土在西古城遗址。它西临淠水,南距老城区五公里,北距晚楚都城寿春九十公里。上世纪中期,每逢大雨洗后,当地群众时常能在遗址上捡拾到楚币“蚁鼻钱”。“大莫嚣鉨”的发现,更是窥见楚国官职变化和历史风云际会,也印证了红六安与古楚国的历史渊源。

 

 选择年月
<2019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刘帅的棉衣⊙红色货币的故事⊙永远的心碑:红军公田碑​⊙楚铜玺之“大莫嚣鉨”⊙我的成长⊙老不守财⊙忘记年龄⊙原来老伴也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