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东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可以说乡风文明建设能否搞好,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来说,营造文明乡风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一、乡风文明建设中短板凸显
近年来随着农村物质条件的改善,广大农民朋友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追求在增强,但是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乡风文明建设短板凸显,主要表现为:
1、公共基础设施相对不足,乡风文明建设缺少有效载体。最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的投入也逐年加大。如大部分村都有了农家书屋、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文化广场等,但这些文体设施作用发挥不大,如部分农家书屋无人问津,一些运动场被占用,有的健身设施没人维护成为摆设。
2、农村人口不断流失,乡风文明建设缺少建设主体。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但当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村里只剩下少部分被称为“369”的人员(即妇女、儿童和老人),难以承担建设之重任。
3、农民精神生活相对单调,乡风文明建设缺少整体环境。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的提高,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奢侈之风,存在不同程度的滋生和蔓延。这股奢靡之风不仅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4、村容村貌整治难度大,乡风文明建设缺少必要条件。虽然随着农村“三大革命”推进,农村环境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但在一些非中心村、偏远山区,垃圾随地扔、污水随便排的现象仍然存在,村里无公厕,群众家里也只有简陋的“旱厕”。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长期存在而且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5、经费不能保障,乡村文明建设缺乏持续动力。经费是群众文化活动和设施建设的基础保证,没有资金,群众文化活动得不到保障。受财力限制,相关部门宣传文化工作固定的专项经费较少,并且在乡镇一级基本无专项经费,导致部分文化设施活动和设施建设在年初的计划安排中,却往往由于经费短缺得不到落实,处于“饿不死、吃不饱”的尴尬状态。
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到农村各项建设之中,以整体提升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乡村振兴的五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对乡风文明都有促进作用。产业兴旺是乡风文明的物质前提,要着力做强产业,抓好脱贫攻坚,在决战决胜阶段,越要保持耐力定力,防止急躁情绪,科学统筹推进,坚决如期完成摘帽任务。在建设文明乡风中,还要抓好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让其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的关系是显然的,在大力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搞好农村整体环境整治,突出道路建设、垃圾收集、卫生改厕、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五项重点,力求村庄整治保持田园风光、体现农村特色。文明乡风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更为密切,要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结合各村发展实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听取民意,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让灌输式的乡村文明变为村民自主建设的乡风文明,让乡风文明建设形成机制,让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常态,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农村工作之中。
2、重点抓好群众文明创建活动这个载体,促使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要继续开展好。当前还要加大力度,抓实环节,注重实效。一要“实”。当前,基层工作任务重,不能为了创建而创建,要把创建活动同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使广大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文明创建的成果,从而使创建工作由虚变实。二要注重过程。创建文明户活动可由村委会组织,也可鼓励成立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农民自治组织,由其组织实施。评选的标准要尽可能量化、具体化,切忌图形式、走过场,真正让创建的过程转化为家庭成员规范约束自身行为的过程,从而达到创建的目的。三是要动态管理。要坚持跟踪调查,定期对已评选出的文明村、文明户进行复查考核,不合格的要随时取消其称号,确保创建工作的严肃性和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的存在。
3、要培育农民的内生动力。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中,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关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身边好人好事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形成新风尚。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舒城县城市管理行政执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