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进
朗读的本质是一种发出声音的阅读活动。而语文则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语文学习中,朗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手段。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祖国文字的正确发音;朗读能使学生正确把握所学文本的思想感情,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朗读还能锻炼学生的口才,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受益匪浅。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如何在朗读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老师研究的热门话题。
巧用信息技术 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对于朗读,他们也是只有3秒钟热度,之后便“蔫”了。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所朗读的文本相匹配或相得益彰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感官刺激,使他们由不愿读到很想读,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
以我执教《九色鹿》一课为例。如何让学生感受九色鹿的外形美,并读出九色鹿的美,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这么一个带有浓厚的敦煌壁画风格的神话形象,如何让它在学生的眼中变得真切、鲜活起来呢?
我首先利用首映于1981年的经典动画《九色鹿》,向学生展示九色鹿在景色宜人的山林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看后,让学生描述“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叙述,他们都感受到了景美鹿更美。接着,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我适时进行范读。“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学生静静地听,深深地陶醉在精美的图画、舒缓的音乐和优美的文字之中。这种对九色鹿美的感受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有着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这样的朗读训练做到了人人动口,字字有情,那么,学生离读好文本也就不远了。
巧用信息技术 培养朗读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习的灵魂就在于朗读。但现实是,让学生开口“读”容易,而要达到“朗读”的境界,则相当困难。为什么?因为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出自名家之手,其行文雅致规范,对孩子来说,于习惯上“不顺口”。另外,相当一部分文章,其时代背景距今颇有时日,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其行文之目的,导致朗读时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完全可以理解。
我执教公开课《石榴》,进行到磨课阶段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第3自然段中,对熟透了的石榴形态是这样描述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黄绿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在指导朗读时,尽管我再三提醒学生,要读出石榴娃娃的可爱,以及对石榴的喜爱之情,但学生在实际朗读的过程中仍然读得平平淡淡、干瘪无力,我在一旁的朗读指导显得苍白而无力。
在接下来的试教中,我又尝试了一些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后来,心急如焚的我尝试着用多媒体课件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出示了石榴成熟后的不同形态的图片,让学生有了直观上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石榴娃娃,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和动作进行朗读。在之后的朗读中,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文字中,真正做到用心去读文,读得生动活泼,读得有情有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还用肢体语言表现出了石榴娃娃的“急切”“张望”,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这些重点词语。
巧用信息技术 提供朗读范本
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朗读范本,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语音,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示范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文《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讯稿,讲述的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爷爷骨灰撒大海的情景,讴歌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人们对伟人的缅怀之情。这篇课文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他们也缺乏这方面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地体会人们的沉痛悼念之情,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邓爷爷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在上课时,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告诉同学们,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们敬爱的邓小平爷爷,为接下来的朗读指导进行铺垫。接下来,我为同学们提供朗读录音,把学生快速带入到这个特殊的氛围之中,在不自觉中受到感染。渐渐的,有部分学生跟着录音小声读,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朗读,朗读情绪高涨,学习气氛浓郁。在聆听、感悟、模仿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把握了整篇通讯稿的感情基调,读得饱含深情、读得声情并茂。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而信息技术在朗读教学中的运用使朗读手段更加优化,让教师的教更准确,学生的学更简单,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虎添翼,让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在朗读教学中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