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夏到中伏格外热,动辄三四十摄氏度的气温着实令人难熬。即便是这样的天气,警察、快递小哥、建筑工人等许许多多平凡的劳动者依然在户外酷暑中坚守岗位,保障着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对高温下的劳动者,高温津贴是一份应得的“清凉”。可是,个别用人单位对给予这份“清凉”扭扭捏捏、缺斤短两。有的用人单位借风雨来搪塞,今日风来、明天雨到气温不达标,按月份发放的高温津贴、防暑降温费就没了踪影;有的用人单位拿实物来冲抵,将按现金发放的“清凉之策”替换为藿香正气水、绿豆汤、冰糕等。
高温津贴也好,防暑降温费也罢,于情于理皆有出处。但每年都有公众对此问题抱怨,说明这项工作仍需抓好落实。兑现这份“清凉”不仅是一项福利政策,更是对劳动者最起码的尊重。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乡镇,无论是大单位还是小公司,聚拢人气才能有发展活力与前进动力。关心居民、爱护员工不是一句空话。引人落户不容易,留人常驻更不简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如此高温天气,如何关心爱护一线工作人员特别是户外劳动者,折射出民生关怀程度,也体现出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吸引力。
“谁言苦热天,元有清凉地。”一份津贴、一声问候,虽无法驱除暑热,却无疑令人心生清凉。当此炎炎夏日,每位辛勤付出的劳动者,都值得被善待与尊重。
(新华社济南8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