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玲
随着近年来正在推进的中高考改革,对文学常识的考察也愈发重视起来。之前由于很多孩子的忽视,在考试中屡屡丢分。其实文学常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轻松地理解相关作品的深刻含义,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提升人文素养。那么如何实施文学常识教学呢?
课内拓展延伸,帮助串联文学常识
在课堂上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帮助同学理解文章内容。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床”到底为何物,曾有人解释说是古代的一种坐具,实为“井上的围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这是结合了地理知识的人文题目,帮助同学们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践行了大语文的理念。
如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就必须交代一些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如“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背景和他在黄州的一些经历。我在教学时还顺带地讲述了“东坡居士”“东坡肉”的由来,学生像听故事似的,兴趣顿起。我在交代苏轼的字“子瞻”时,又顺带让同学们说说苏轼弟弟苏辙的字,同学们回忆了已经学习过的苏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序文,“兼怀子由”,顿悟出苏辙的字是“子由”。至此,由曾经做过的题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我又带大家复习了“散文八大家”,并交代了“八大家”一说仅限散文领域。《记承天寺夜游》比较短,这样加入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点缀了趣味性,还串联补充了文学常识。
课外营养补充,丰富业余生活
现在许多孩子回到家喜欢看一些真人秀类综艺节目,或沉迷《王者荣耀》类的游戏,或看搞笑漫画读玄幻网游类小说,看了之后玩了之后并不能给孩子留下什么,老师可以适当推荐一些节目给孩子和家长共同观看,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央视的社科类如《读书》《百家讲坛》,答题竞技类如《SK极智少年强》《科学猜想王》《一站到底》《最强大脑》等。
我平时会在第二课堂或在课文教学后放一些相关视频,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上完《伟大的悲剧》后,为了让同学们加深对失败与成功的理解,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我课后播放了讲述67岁高龄无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夏伯渝的梦想故事,在观看后引导同学们分享观后感,寻找立意点,当晚写篇读后感。我发现那晚的读后感孩子们有话写,有自己的看法,对“伟大的失败”、“虽败犹荣”、“伟大和平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上完《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后,我带领同学们观看了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的舰长刘喆的那期《开讲啦》,他从公安大学毕业成为陆军再到海军,用4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需要8到10年的舰长之路,被誉为“博士舰长”。他的故事充满传奇,而他也见证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从无到有的过程。同学们带着对中国海军的崇拜之情了解了中国第一艘航母上的有关情况,倍添对中国海军乃至中国国防的向往与崇敬之情,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沉重学业负担下的孩子们,平时被充斥的多是作业和课外辅导,孩子们的文化接触面不大,又缺乏善于观察和敏感的心。我这样补充资料,引导孩子们走向平时他们难以接触到的视窗,他们至少有感可发,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课内外文学常识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纯正的文化补给,还能够提升文化内涵。在学习传承这些文学常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归纳,特别是对于文学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努力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