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书俊
同事最近转场去城西湖湖心路晨练了,说湖里退水修建工程,荷花飘香,白鹭齐飞,景色怡人。于是,我也跟风走进城西湖锻炼了。跨过正在改造的工农兵大桥,沿着湖心路一路西行,呼吸新鲜空气,逐渐远离县城的喧嚣,净化自己浮躁的内心,真是心旷神怡。
行走在城西湖的旧路上,思绪被拉到了历史,城西湖军垦农场的年代。1966年,城西湖正式围湖造田,围垦湖心部分有三百多平方公里,农垦师和地方民工数万军民住临时草棚,抽水筑堤,修机耕路,开垦条田,人工挖河……先后有9万多子弟兵在此奉献了青春和汗水。1986年4月,中央军委批准将农场交给地方。1987年7月国务院批复决定城西湖蓄水还湖,并要求切实抓好清障工作,在大水来时蓄洪滞洪,不得贻误防洪大局。当月,城西湖农场的大部分肥沃的土地正式“退耕还湖”,恢复了它原来的生态环境。如今,城西湖是淮河中游最大的蓄洪区。
这些都是从史料中了解到的。我对城西湖的认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关注度的增强而不断加深的。之前闲暇时也常去城西湖,在没有被水淹没的湖心路上散步,亲历渔民打鱼归来,购买过路边现剥现卖的城西湖特产鸡头果,很直观地感受到城西湖的物产丰富。后来因为工作性质接触到摄影,我开始关注城西湖的景色,用镜头纪录晚霞时刻微波荡漾的湖面、漂荡在湖面上的渔船、与绚丽霞光相辉相映的芦苇花……唯一的感觉就是一个词语——美不胜收。近年来追赶无人机航拍潮流,我先后拍摄了城西湖进水闸、反修桥、沿岗堤等灌溉和蓄洪工程,对城西湖灌区和蓄洪区的范围和功能有了新认识,原来工农兵大桥西边的湖心区仅仅是城西湖的一部分,城西湖的范围和作用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2018年11月,因沿岗河防洪治理三期工程建设,需要将城西湖深水区的水排出,历时一个多月,城西湖水位退至湖底,从县城向城西湖眺望,能见到的便是大片的淤泥、水泥路边的沟壑及星星点点的水面,还有横七竖八的被搁浅的船只,脑海里总闪动着波光滟潋的水面。
城西湖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它的美不因境遇的改变而改变。几个月过去,在这日渐炎热的夏季里,它却以另一种美展示在人们眼前。
行走在城西湖湖心路上,两边簇拥着茂盛的绿色植物,枝叶间摇曳着或黄或蓝或红的野花;微风习习,清香脉脉,一抬头便见到湖底积水处成片的荷花,高高低低,俯仰生姿;莲叶间有不少翩飞的水鸟,野鸭,翡翠,白鹭,一幅富有动感的靓丽风景画。为这幅画做画框的是蓊蓊郁郁的蓼花,紫红的花穗随风摇动,像一面面小彩旗。很难想象,这些蓼草的种子在湖水里沉寂了这么多年,居然一见天日又如此蓬勃地生长起来,其生命力之旺盛不能不令人惊叹。难怪先民们将这片土地命名为“蓼”!
行走中,遇见锻炼的熟人,触景生情,谈古论今。有人说,如果城西湖不再承担蓄洪功能,而开发成一个湿地公园,种植观光农业园,那会是怎样的景观,或许会重现当年军垦时代的辉煌,也会保留一些军垦时代留下的历史印记,或许会给霍邱经济带来另一种模式的发展。当然,这只能是假设,因为从全局看,城西湖的蓄洪功能不会改变,作为它的属地霍邱只能牺牲局部的利益。
行走中,偶尔也会遇见渔民,在尚有蓄水的沟渠内打捞鱼虾,收获一些小鱼和虾米。我边拍照边与他们交谈,听他们道出自己的想法——希望政府尽快放水入湖,让他们回到撒下一网鱼满仓的时光。看来,一样生活在城西湖的人,却有着各自不一样的梦想。
我想,过不了多长时间,城西湖就会重现水波浩淼的画面。借着这个排水建筑的机会,走进城西湖,用影像纪录湖底的细节,挖掘城西湖不同时期的厚重历史和发展轨迹,其意义还是深远而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