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明
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传世后,人们一直在探寻桃花源。桃花源何在,相传不一,有说在河北盘山,有说在河南南阳青杠树村,有说在安徽黟县赤岭村,有说在江苏连云港宿城高公岛,有说在湖北竹山县,有说在江西星子县,有说在湖南常德桃源县,有说在云南坝美村,有说在贵州铜仁,也有人说在重庆大酉洞。
此次巴渝之游,导游告诉我:位于重庆南部武陵山系的大酉洞,洞门镌刻着“大酉洞”的行楷和“桃花源”斗大的隶书。洞内钟乳悬挂,溪水淙淙。穿洞而过,是一个完整的溶斗。底部有泉眼,终年流水不断。桃花溪汇泉而成,出洞为酉阳河。因此,清代《酉阳州志》称此洞“与陶渊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据《酉阳州志》记载:明代无名氏在洞壁题刻绝句一首“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曼倩不来渔父去,道人闲倚石阑干。”就是说,这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记酷似。
导游的话点燃了我寻觅桃花源的热情,可遗憾的是,这次行程没有访大酉洞的安排。好在导游善解人意,说在2007年6月27日第31届遗产大会上,重庆武隆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共同被评为“中国南方喀斯特”,而武隆也是重庆唯一一处世界自然遗产,我们要游的武陵天坑与地缝,同样是武陵山系的地质奇观,也完全可以认为是陶公所记的桃花源,而且是别样的桃花源。
导游所言不虚。刚从景区检票口进入,只见林木披拂之间隐现一石坑,似乎并不甚大。在山区,坑坑洼洼、沟沟坎坎随处可见,并不让人称奇。但是,当我们乘电梯下到数十米深处的平台,禁不住瞪大眼睛,孩子般的“哇!”了一声。
这里虽是深山幽谷,却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抬头仰视,则石壁刀削,藤蔓垂挂,岩树清秀,植被丰茂,苍翠欲滴,有飞泉流瀑飘泻其间;探头鸟瞰,则幽深难测,轻雾缭绕,仙袂飘飘,迷离朦胧,亦真亦幻,确乎超然世外的天宫神界。
正当全平台的人为之惊叹时,导游提醒说,更神奇的是这里天生三桥与天坑群,桥与桥之间以坑相连,坑与坑之间以桥洞相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瑰丽壮观,横跨天坑之上的天桥,历经千年沧桑,恍如连通天界神宫之间的御桥,缥缈,震撼,令每一位游者叫绝不已。
循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望去,果见右前方一座石桥横跨两峰之间,似是人工建造,又分明是天然形成,桥下有洞,洞中生洞,犹如迷宫,壮观而又神奇。这是天生一桥,即天龙桥,桥高200米,跨度300米,因其位居第一,且形如天龙而得名。游人中有伸出一只手掌拍照者,说一只手即可遮挡住桥洞,即所谓“一手遮天”。大家纷纷模仿,果真是严严实实地遮住了对面狭窄的亮洞,不见一丝天光。
“一手”到底是难以“遮天”的,当我们沿着曲曲折折的层层石级下到谷底,却见先前那一条亮洞顿时豁然大开,极分明地把洞外的山景镶嵌其中。那山色极有层次感,对比也极为鲜明,下深上浅,近浓远淡,深浓者翠绿如彩绘,浅淡者灰白如素描,而这幅大自然的画作,恰到好处地置于天桥洞的巨大画框中,又悬挂在万丈绝壁之上。绝壁上的飞瀑真正配得上一个“飞”字,因为高度差的缘故,瀑水在飞落时呈线状,一条条,游丝一般,与从崖顶飘拂下来的细细青蔓交织在一起,成为一幅绝好的珠帘,不能不引得游者感叹一帘幽梦。
穿过天龙桥洞,又别有一番天地,眼前惊现一处江南园林风味的四合院,灰墙黛瓦,翅角飞檐,精巧别致,古朴典雅,招展一杆高旗,上书“天福官驿”。据说这座建筑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为涪州和黔州两地官方信息传递的重要驿馆,可惜后来毁于兵燹之中。今天所见者,是张艺谋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时耗资200万元仿建的。很显然,这里已成为“天坑”内标志性建筑之一,游人们纷纷跨入驿门,或歇息,或徜徉,或在“天福官驿”石刻前留影。观赏着这小巧的建筑,以及四周欣欣向荣的葱绿草木,蜿蜒于绿树青草之间的潺潺溪流,脑际闪现出“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那些穿行于斗折石径间的远道游客,也幻化为“往来种作”之人。
从天福官驿前行,便移步于天龙桥与青龙桥之间的天龙天坑。这里地面平旷,峭壁环拱,仿佛在四周阔大的天地间铺陈了一巨幅山水画卷,而叮叮咚咚的小溪又伴奏着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一侧的青龙桥则为这幅画卷平添了特别的趣味。小溪在这儿变得平坦开阔,一座玲珑小桥躬身水上;头顶的石壁上渗出的水珠敲皱了水面,也把路面打湿了,一不小心还会钻进人的脖子里;溪水时而又变得轻快,在石头上奔跑跳跃,如撒欢的孩子一般,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据介绍,青龙桥是垂直高差最大一座天生桥,桥高350米,宽150米,跨度400米,夕阳西下,霞光万道,忽明忽暗,似一条真龙直上青天,故名青龙桥。稍有遗憾的是,我们到此是个阴雨天,无缘见此奇景,但是这憾意一点儿也未冲淡我们的游兴,因为这里的景致实在令人目不暇接。出了青龙桥洞回首一望,濛濛细雨和茫茫细雾之中,有一只银色的鲤鱼躬身跃起,其喙,其鳍,其尾,纤毫俱现,形象逼真,就像电影里的慢动作,饶有情趣。“鱼跃龙门”的这一神奇镜头,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纷纷拿出相机按动快门。
天生三桥的最后一桥——黑龙桥位居最后,桥色深暗,正如一条黑龙横卧于此。但黑龙却不黑,洞壁上有各式清泉,“三迭泉”、“一线泉”、“珍珠泉”,不仅名字雅致好听,而且风光也惹人心醉。泉水绕三桥,更增添其灵动美感,令人心旷神怡。
一路从画中走来,天生三桥、舍身崖、望峰石、绿茵塘、仙女洞,迷醉于自然美景之中,群山相叠,石亭兀立,藤绕古树,曲径通幽,玲珑幽静,风味不同,感觉宛如踏入了时空隧道,步入了“世外桃源”。有游客欣然赋诗:“无限风光处,景致各不同。探得桃花源,美在不言中。”
五柳先生的桃花源与世隔绝,自渔人后“无问津者”,而如今的“桃花源”却游人如织,络绎不绝。不仅如此,这里还吸引影艺人和媒体人纷至沓来。导演张艺谋2006年拍摄电影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把这里作为唯一的外景地,并投资200万元修建唐朝古驿。由美国伊伦克鲁格编剧,迈克尔·贝导演,创票房之最的机器人科幻电影《变形金刚4》,也在这里取景拍摄。2016年国庆,央视采用航拍、俯视和仰视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了这世界最大天生桥群和世界第二大天坑群相映生辉的奇景,在《江山多娇·生命篇》的开篇,评价它们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杰作,较之其它熟知的喀斯特地貌,它们更是地平面下的艺术,藏匿于地下,谦逊内敛而不失遒劲豪壮。当年10月5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分别以《喀斯特:水石交融间改天换地》《天生三桥:鬼斧神工天生成》《武隆喀斯特:天坑中的神来之笔》,对武隆喀斯特地貌天生三桥、芙蓉洞等进行三次直播,并在《新闻联播》《晚间新闻》《24小时》等栏目重播。“印象武隆”川江号子成为《中国民歌大会》压轴大戏。这一处“桃花源”再也不是锁在深宫无人识得的“伊人”。
毕竟,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自造绝境、自处世外、自我封锁只会怡然自乐于小我的境界,而开放、交流、互见才能展示自我,充实自我,成就大我的境界。武隆天生桥群和天坑群这一“世外桃源”向世界敞开了胸怀,这不正是一种自信,一种容纳,一种大美吗!
从武隆天坑地缝驱车至仙女山镇,透过车窗可见依山而建的崭新吊脚楼和造型别致的新楼,高高低低,层层叠叠,俯仰顾盼,彼此生趣,又与周边的葱绿山色相映相衬,再加上细雨烟云的烘托渲染,恰似海市蜃楼一般。我们恍然又来到了“世外桃源”。
原来,这是正成为网红的旅游小镇,巴渝又一个即将走向世界的“桃花源”。
行走在仙女山镇迎宾大道上,突然萌生奇想:假如陶公五柳先生到此一游,会挥笔重写一篇怎样的新《桃花源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