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村里掘出“金饭碗”

  本报记者 张瑞 通讯员 程度厚

  “以往,俺们这块‘自留地’里杂草丛生,如今,这里成了旅游山庄,处处都是景观,贫困群众常年在这里打工没少挣钱,真是美了乡村,乐了旅客,富了村民啊!”7月6日,叶集区姚李镇龙凤村贫困群众卢坤来乐滋滋地说。

  6日上午,烈日当空,车辆沿着210省道行驶至叶集区龙凤村与金寨县白塔畈镇交界处,顺着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进入“自留地”农家乐文化旅游山庄。路两边碧绿的草坪上,长颈鹿、白鹤等动物造型的雕塑昂首翘尾,惟妙惟肖。山庄内风景如画,一张乡村振兴、美丽、文明、和谐的画卷,正在向人们展开。

  2015年,金寨县金刚、陈光武两位年轻的小伙子,在市文联的指引下,看中了龙凤村这片荒草岗,决心把这块“自留地”,打造成集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文学创作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山庄,为当地群众创收。

  眼前的这一片“生态农庄”,荷塘里水清如镜,荷花荷叶红绿相间,四周垂柳与河塘中间的凉亭,相映成趣。“农家书屋”与四周壁画相互对应,“文联创作室”为热爱文化、酷爱写作的文化人,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展示着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为振兴乡村,服务三农,助力村级经济发展,挖掘和整合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扶贫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往咱农村人,总是巴望着到城里看风景,尝美食。眼下,俺们再也不眼馋城里了,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更有新鲜的美食美味。”在餐饮部打工的王秀乐呵呵地说。王秀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出门打工挣钱,常年守在家里,生活过得紧巴巴的。自从在餐饮部当服务员,每月能挣2500元左右。几年来,家里变化很大,成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之一。

  据了解,2018年开始,从山庄到农户,户户通了水泥路,不仅便捷了交通,而且农户家饲养的家禽家畜以及水产品直接送到农庄就能卖到好价钱。不仅如此,附近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植板栗、梨、桃,冬枣等果树,地里种植西瓜、草莓,让游客来到此处游玩,能吃到新鲜瓜果,旅游美了乡村,乐了游客,富了农家。

  “这块灵芝培植基地,是作为扶贫项目培植的示范基地,培植成功后,准备让周边农户都进行培植,并无偿给他们提供栽培技术,销售信息,让灵芝产业发展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采访中,农场主陈光武指着栽培的灵芝说。为了亮出旅游扶贫这张“牌”,山庄合伙人在2018年就从金寨山区引进灵芝,先是在山庄进行无土栽培示范。示范成功后,准备带动附近贫困群众进行大规模培植。培植灵芝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栽培植物,它的经济价值高。

  “俺是村里的贫困户,2016年来到陈老板山庄干杂活,每月3000多元,没想到古稀之年,还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去年底,俺们全家脱了贫,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年逾七旬的老人陈启锋说。

  在采访中,10多名工人正在装饰文化广场,通过攀谈了解到,这些农民工在山庄常年打零工,并负责设备的管护与维修,每月能挣3000多元,在这块新开垦的“自留地”里,村民们在家门口捧上了“金饭碗”。

 

 选择年月
<2019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4252627282930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1234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新画笔“绘”出文明底色——裕安区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纪实⊙天贶节吸引八方游客​⊙全市限上消费品市场亮点纷呈⊙龙凤村里掘出“金饭碗”⊙我市精准落实33项民生工程资金⊙叶露中在舒城县调研时强调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第一党支部赴霍山县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我市省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添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