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厚 本报记者 谢菊莲
叶集区姚李镇合兴村洼楼组窦贤军,近年来靠饲养白鹅走上致富之路,在当地传为美谈,被人们称为“鹅司令”。
年近不惑的窦贤军,前些年背井离乡去江浙一带打工,除去房租、水电费等生活开支,月底所剩无几。听人说有人在家乡发展养殖、种植脱了贫致了富,窦贤军心里也痒痒了,心想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比在家乡干踏实。2013年,他毅然回到家乡,探探养鹅的路子。他多次深入本村养殖场学习取经,有时还帮他们饲养。经过一番摸索,窦贤军发现养殖业虽然市场前景不错,但面临的风险也大,稍有不慎,鹅、鸭、黄鳝、甲鱼等生病大批死亡,能让养殖户血本无归。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窦贤军初步掌握了一套养鹅的经验。2015年春,他从江苏沭阳大型养殖场购买了800余只优良品种的雏鹅,又从阜阳购买了300多只本地白鹅。雏鹅买回来后,窦贤军就在自家水塘埂上搭建了鹅棚。期间他又多次参加镇村举办的新型农民养殖培训班,学到许多相关养殖的科普知识。他坚信,技术是养殖之本,经过反复研读,深入实践,先后对1000余只白鹅逐个注射“小鹅瘟”等系列防疫预苗,精心照料之下雏鹅生长良好。
养鹅,对窦贤军来说如今不是难事,1000余只白鹅散放在稻茬田觅食。秋收季节,收割机收割后撒落在田里的稻粒到处都是,成了小鹅的加餐饲料,既减少成本投入,又能使散放的鹅肉质鲜美。从远处看,千余只白鹅散放在一望无垠的稻茬田里,就像一朵朵洁白的花朵,成为乡村田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看这长势,这一千多只白鹅小雪过后就可以大量出售了”,窦贤军告诉记者,他准备主要走本地市场,天气寒冷了,当地百姓都喜欢购买新鲜鹅肉腌制“腊鹅”,也是过年餐桌上一道下饭菜。剩余部分,准备销往蚌埠等地。
“这几年下来,感觉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径。”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窦贤军如今说话间对生活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