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武 韩彦儒 本报记者 徐有亭
一年忙到头,都攒不下几个钱,周光贤憋屈得很:“我在村里算勤快的,每年养一百只鸡鸭,还栽种了几十棵果树,但就因为缺技术管不好,挣得少赔得多。”
“村里的那条路像是一道无形的鸿沟,阻断了村里和外界的联系。”村民马新华指着伸向远方的通村水泥路告诉记者,以前雨天路不通,黑天路难行,出一趟门坐车回来颠得人肚子疼。扶贫攻坚启动后,马新华几次找到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说,“只要修好路,靠我自己准能脱贫。”
周光贤、马新华是霍邱县邵岗乡潘嘴村两个普普通通的贫困户。两年前,他们俩被列入霍邱县经信委年度脱贫攻坚帮扶对象户。经信委驻村扶贫工作队感到,贫困户致贫原因复杂多样,“简单复制”的想法不切实际,必须精确识别、分类施策。
“农民要致富,先强党支部。”该县经信委驻村工作队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个贫困村由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贫困户多。原村“两委”干部干事动力不足,思想滞后。为此,该扶贫工作队决定把扶贫帮困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老百姓有坚强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2018年,在经信委的大力支持下,潘嘴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修通了进出村的水泥路,村民们外销粮食、农副产品等获利后又引入了瓜蒌果,种下了500余亩“致富苗”。贫困户感慨不已:“跟着这样的党支部,奔小康有盼头。”
“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为找准致贫原因,驻村工作队队员带着问题摸实情、找答案,他们背着被子进村入户,吃住在村庄里,与乡村干部现场办公,召集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面对面座谈,心贴心交流,摸清贫困现状、研究脱贫规划、找准发展的突破点。最终,确定了以“帮扶湖弯地稻虾共育、岗坡地瓜蒌栽培、分布式光伏发电机发电项目为突破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民增产增收”的总体扶贫思路。
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俊带头流转土地500亩,栽植瓜蒌果150余亩,吸纳贫困人口17人在瓜蒌果园务工,贫困户得到土地流转费,又得到务工就业岗位,找到了稳定增收的脱贫路子。
光伏发电项目清洁环保、技术可靠、收益稳定,符合国家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战略。2018年,村投入50万元,扶持该项目“上马”,村集体当年收益7万元,村里决定每年拿出2万元对贫困户进行资助。
针对村容村貌整体破旧,办公场所、文化广场、道路、照明灯基础设施简陋匮乏的实际,又先后投入资金对村部、卫生室、文化广场进行改造,补充医疗、教育、文化等设施设备和书籍。
产业在兴、风气在变,习惯在变、观念在变,潘嘴村气象一新。“如果说扶贫前半篇是用好政策让贫困户脱贫的话,那么后半篇,就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更好地、持续地发展下去,实现稳定增收致富,彻底甩掉贫困帽子。”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鼎铭如是说。